互助县“333”工作法助推精准扶贫——海东市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系列报道之三
“三项”培训措施提升服务能力、“三项”服务保障激发工作动力、“三项”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自扶贫(驻村)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土族自治县采取“333”工作举措,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为使选派干部尽快进入角色,互助县对88名第一书记和244名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集中培训。认真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为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搭建交流平台,在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创建互助县扶贫(驻村)工作QQ群,传达工作要求,公布精准扶贫政策和典型事例。组织召开全县“第一书记”座谈会,就精准扶贫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发展规划、项目申报、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互动解答;收集、编印《扶贫工作政策和制度汇编》以及省、市有关领导的讲话和培训讲稿,印制《扶贫(驻村)干部工作日志》薄,为选派干部记录工作动态、收集重要工作信息提供方便。
为确保选派的干部“住”得下、“蹲”得住、“干”得好,互助县委组织部全力当好“勤务兵”、 “助理员”和“娘家人”,激发扶贫(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各乡镇党委整合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用房,统筹解决扶贫(驻村)干部集中办公、住宿等问题。积极协调县财政拨付专项工作经费88万元,对办公条件差的村由县委组织部统一购置办公桌椅等;关心选派干部进村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开展各类慰问活动,为他们提供流动医疗服务。
为使扶贫(驻村)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互助县积极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加大干部自身学习力度,严格工作纪律,狠抓扶贫(驻村)基础性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干部形象。
将扶贫(驻村)工作队日常学习纳入各乡镇管理范畴,将《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等相关扶贫政策性文件、规章作为干部必学内容。认真开展“第一书记月课堂”、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固定党日”等工作;印发《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选派干部在驻村工作期间坚决服从乡镇党委的管理;各扶贫(驻村)工作队全面完成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并完成118个村、13796户、48523人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明确全县建档立卡的118个贫困村、25个后进村、1个维稳重点村和13796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