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逐渐改变群众就医习惯
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今年,我省各地许多住院患者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就医秩序:能在家门口看的病就不往大医院跑,知道什么样的病到哪里就医。这样的改变源自我省去年10月施行的分级诊疗模式。
基层医院患者增多
12月6日早晨,来自各地的患者让安静了一夜的西宁市中医院门诊变得热闹起来。住院部里,原本只能容纳二十张病床的病区又增加了十张床位。与几年前门可罗雀的境况相比,如今的西宁市中医院赢得了更多市民的信赖,医院病人正在不断增加。
跟西宁市中医院一样,来南川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患者也在增加。这里就是分级诊疗制度中的基层医疗机构,按照规定,医保统筹辖区内所有参保的患者首先要来这里就诊,或通过这里转诊。
让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分级诊疗制度施行的目的之一。施行初期,患者很难接受,因为要改变无序的传统就医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刚开始转诊单需多人签字盖章很麻烦,大家都有意见。
然而,一年过去了,初期不适应已经发生了改变,全省范围内基层医院的患者逐渐增加,一些能在家门口看好的病不用再往大医院跑了。
“两升两降”特点凸显
我省把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作为进一步深化医改的重要手段来抓,分级诊疗施行一年,效果如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与2012年同期相比,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医保基金支出呈现“两升两降”,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分别下降了3.5%和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上升了10%和6.5%。
以尖扎县为例,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以来,县转省病人643人、乡转县665人、省转县137人、县转乡345人,实现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目的。群众就医习惯逐渐发生转变,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得到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
特殊群体享受便利
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介入科病房里,除了病房内的床位被住满之外,楼道里又加了几张床。据了解,医院带领5家分支基层医疗机构组成一个医联体。今年1月至9月,该院从下级医疗机构共转来234位患者,医联体转来的可直接住院,不用挂号,治疗稳定后还可转回下级医疗机构继续康复治疗,医院为此专辟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我省分级诊疗包括分级诊疗程序、转诊审批程序、异地转诊程序、双向转诊机制四项转诊机制。为方便患者就医,今年2月20日,省政府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若干意见》,规定特殊人群转诊时按就近就医的原则,可选择统筹区域外的二级或三级医院就医。
此外,还对各地不同级别医院的转诊率进行了调整:对需转入下一级医院继续康复住院治疗的患者,接收医院免挂号费,取消医保起付线,并优先安排住院治疗;实行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
监管、评估双管齐下
一年过去了,分级诊疗的成效逐步凸显。为了让分级诊疗的步伐走得更顺畅,我省采取了六项监管措施,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其中,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辖区内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首诊治疗,明确转诊审批责任。将全省一级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转诊率按三个区域进行划分:西宁市、海东市为65%和20%;海北、海南、海西州为70%和25%;黄南、果洛、玉树州为80%和35%。三级医院省外转诊率不得超过5‰。对使用量大、适用范围广和价格高的高值医用耗材,实行省级集中统一招标采购,对使用量小且价格高的高值医用耗材实行最高限价。定点医疗机构不遵守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医保定点资格。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定期公布各定点医疗机构转诊病人流向。原则上对连续两年以上考核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取消医保定点机构资格。
此外,省医改办还委托第三方开展分级诊疗评估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完善意见,预计年底能出结果。明年还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群众改变就医习惯。(蔡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