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助力,多面突围啃硬骨头
17.01.2016 11:34
本文来源: 政府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市仍有7.6万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呈现区域性、综合性特征,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攻坚任务更重的实际问题,如果还靠以往常规手段,扶贫工作可谓效果有限。
创新模式,精准发力,决不让贫困群众掉队!摸清贫困底数、凝聚攻坚合力、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在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市委书记王晓指出,坚决落实省委扶贫工作要求,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市上下要把做好扶贫脱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定信心决心,坚决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而作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以来,我市突出实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分类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智力扶贫,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全面完成脱贫目标。
金融扶贫
5万元贷来幸福生活
“感谢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为我和我的家庭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在5万元信用贷款的支持下,我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大通县宝库乡寺堂村张元来
2015年12月,寒风瑟瑟,大通县宝库乡寺堂村早已是隆冬季节,说起如今的变化,养殖户张元来的心里却是暖融融的。
宝库乡寺堂村位于大通县东北部,地处脑山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业耕作和农牧业养殖为主,全村共有贫困户62户、240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数的43.66%、38.71%。人均年收入曾只有1200元的张元来,属该村中等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过去:为了照看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的他,只能在家门口从事养殖业,但苦于经营周转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经营规模始终无法得到扩展,未能及时脱贫。
◆现在:大通县扶贫办积极与县农商行衔接,推出了针对贫困群众的金融创新产品——“幸福贷”。在信用贷款的支持下,张元来用5万元信贷资金购买了38头牦牛犊进行育肥,预计育肥牦牛销售后可增加3万元左右的收入。
【看西宁如何发力】
西宁大部分地区属于浅山、脑山地区,扶贫开发时常会遇到“缺资金”、“缺能人”、“缺技术”等难题。
立足当地实际,以扶贫资金撬动银行贷款,用产业项目带动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唱好“特色经”,正成为我市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最有效的利器。
经过反复调研,在发现贫困农户缺少发展资金、贷款难一直是制约我市贫困户发展的“瓶颈”后,为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题,在农村金融扶贫改革政策支持下,我市积极探索,找准发力点,打出组合拳,增加金融“造血”机制,全力“贷”动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发放贷款7875笔,贷款金额18927万元。
旅游扶贫用美景打开致富之门
“搬到新村之后,上学、就医都方便了,小卖铺、客栈,加上打工挣的钱,一年下来也能多收入2万多元。”
——湟源县麻尼台村村民刘志云
断穷根,靠产业。
扶贫不是单纯的民政救济,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要促进劳动致富,推动产业发展。依托于湟源丹噶尔古城、赞普林卡、日月山景区以及青海湖景区,麻尼台新村和近邻石崖湾新村开始发展以农家饭菜为主的农家院、农家客栈等形式的乡村旅游。截至目前,全村已有农家乐或农家客栈80家。
◆过去: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娶亲难、学生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上山的路不好走,只要遇到下雨下雪就上不去。
◆现在:麻尼台村和石崖湾村等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后,新村安置到波航乡乡政府附近,距离县城2公里。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在旺季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收入7000多元,一年有一二十万元的收入。
【看西宁如何发力】
旅游扶贫是我市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去年,我市选择在2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采取整体推进、加大投入、强化培训、营销宣传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增加收入、提升能力。
移民扶贫山窝里搬出了幸福村
“搬迁后人的素质也提高了,以前大门前有两片砖也有人拿走,现在偷摸的情况再也没出现过。仅一年时间,我们村就娶了13个媳妇,娃娃们上学方便多了,老汉们不发愁看病难了……”
——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董永生
我市多地山大沟深,旱灾频发,就地扶贫成本高、难度大,出路只有挪穷窝。胡思洞村位于湟源县波航乡政府以南一公里处,全村有160余户贫困户、643人居住在自然环境较差、生产生活条件较苦的地区。
◆过去: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住的是土房子。
◆现在:大多数人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暖气,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挣钱的门路多了,人也有钱了,连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到附近打工。
【看西宁如何发力】
去年以来,我市落实易地搬迁专项资金6920.4万元,在三县6个村新建、11个村续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贫困户3047户、12934人。湟中县上新庄镇水草沟村、多巴镇大掌村、海子沟乡黑沟村,大通县青山乡多兰村、朔北乡李家堡村,湟源县东峡乡拉尔贯村6个新建项目建成住房655套。湟中县田家寨镇甘家村、湟源县巴燕乡下寺村等11个续建项目全面完工。
智力扶贫为农民致富练好内功
“‘雨露计划’,不仅让我学到了技能,还增长了见识,能够自己创业。对于今后的生活,我信心百倍,会变得越来越好。”
——湟中县大才乡马场村村民党海发
党海发,33岁,腿部稍有残疾,家住湟中县大才乡马场村。在参加了湟中职校堆绣培训班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过去:只能简单农务,获取微薄收入,生活条件不是很好。
◆现在:不仅创办了“志坚堆绣工作室”,还吸纳了10余名残疾人员一起工作,堆绣产品供应省内玉树、果洛等地佛教寺院及旅游景区景点,收入增加了不少。
【看西宁如何发力】
在我市,像党海发这样,通过“雨露计划”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后创业兴业的人还有很多。我市利用“雨露计划”短期培训资金,对三县贫困初高中毕业生等劳动力进行汽车驾驶、特种驾驶、汽车维修、电焊、泥瓦工、民族刺绣、服装加工、烹饪、餐厅服务、家政服务、经纪人、中藏药材加工等20个专业的培训。学员通过学习掌握实用技能,基本实现了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90%。
创新机制为贫困群众再度减负
“比起从前,现在的生活变得好太多了,我们相信政府还会继续努力,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大通县桦林乡瓜拉大庄村村民
【看西宁如何发力】
从今年起,我市将扩大财政扶贫贴息政策范围,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生产经营能力、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贫困户及以扶贫开发为主的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小额贷款机构取得的扶贫开发项目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争取更多金融机构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支持。
同时,还将以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贫困户提供增信,发放扶贫小额保证保险贷款。力争到2017年底,使具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够得到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扶贫小额贷款。
◆将建立以收入水平为主要标准,含住房、交通、饮水、教育、健康等其他定性指标组成的多元精准识别体系。
◆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增强县级扶贫资金使用的自主性和针对性。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扩大财政资金贴息范围,对贫困户或各类经营主体取得的扶贫开发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探索地方政府和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创新金融扶贫方式,降低扶贫信贷成本和风险。
◆通过推行共有产权住房等途径,减轻贫困群众搬迁筹资负担。
◆建立“温暖”基金。研究提出扶贫线与农村低保线“两线合一”实施办法,逐步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体系。
本文来源: 政府
17.01.2016 11:34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探访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一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起步即冲刺,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