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上半年经济运行亮点解读之六
今年上半年,我省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新动能孕育成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1-6月,全省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21项,总投资22.8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截至目前,全省登记科技成果340项,完成年度目标的68%,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4件,同比增长25.2%。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青海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今年以来,省科技厅结合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四个千亿元”和“四个百亿元”产业发展要求,以全面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安排部署了两批新开科技计划项目和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预计可形成科技成果及技术标准291项,专利244件,累积形成新增产值13.1亿元。
重点围绕打造千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需求,围绕打造百亿元畜禽养殖产业和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需求,安排部署重大科技专项,为光电材料产业链和多晶硅产业链条延伸、多元熔盐体系的开发和产业化以及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年产5000吨电池级碳酸锂产业化关键计划研究”,攻克了高镁锂比盐湖膜法提锂、高效分离技术,建成年产5000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示范装置,生产电池级碳酸锂产品质量达到YS/T582-2006标准,实现年新增产值3.15亿元。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镁基(锂电)储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通过基于镁基宽温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正极材料相容性、级片制造技术、电池化成和组装技术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单体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建成480MWh镁基(锂电)储能电池示范线,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24亿元。
与此同时,重点围绕我省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标和科技惠民工程需求进行项目部署,推动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与转化项目占比已达34.9%,均采用后补助方式予以支持。
统筹国家科技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加强已落地项目的管理。组织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关产学研单位和省内重点盐湖企业,编制了“盐湖锂资源绿色开发与综合利用”重点研发专项实施方案,争取将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获得国家对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专项支持。会同省财政厅对2016年支持的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完成2017-2019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三年滚动规划的编写上报工作。
组织实施“1020”科技支撑工程,不断提升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半年,重点支持高原现代种业生产、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技术示范、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研发及推广等“1020”科技支撑工程项目21项,预计实现新增产值8.65亿元。
加大对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出台了《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及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后补助支持方式,形成了针对大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分类支持的机制,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上半年,我省新认定青海省电解铜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青海省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锂电产业创新研究院的组建方案。
以绩效奖励和项目支持等方式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加快发展和完善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全面评估,择优对2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给予项目支持。
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截至6月,青海省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总规模已达9.61亿元,社会资本应出资6.56亿元,先后设立7个子产品,累计对176个项目进行了扶持,实现投资4.14亿元。为构建适应创新链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合作,今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扩大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规模,安排5000万元用于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同时,进一步推动我省专利质押融资工作,今年上半年促成3家企业实现专利权实现质押融资贷款1. 21亿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等计划,支持我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高水平的科技团队、学科带头人等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设置创新人才岗位,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在青海大学人才特区试点基础上示范推广,确定创新人才岗位目录。已争取中央财政“三区”人才专项经费1831万元,选派825名“三区”科技人员深入全省农牧区开展科技服务,并培训农牧民10000人次,为受援地培养技术骨干3000人。 (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