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谋发展新路补短板促新旧动能转换
面对面嘉宾:
海西州委书记 文国栋
省科技厅厅长 解 源
省经济研究院院长 李 勇
当今世界,正在孕育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不断的重大科技突破,以及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正在引发全球性的产业变革,对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和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青海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我省发展把脉定位,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明确提出要奋起直追,下决心把创新这个短板补起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谋发展新路、布发展新局,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青海等藏区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三江源保护生态工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我省正在加速融入国家战略,面临着更多发展机遇。
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新方向,立足青海省情实际,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做出了战略谋划。省委、省政府印发的《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到2020年初步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到2030年全面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到2050年建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三步走”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路径,青海科技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黄金期。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解源说:“在绿色发展成为主流的大趋势下,青藏高原的生态产业及其产品必将成为独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高附加值产品。未来几年,必将是青海依靠科技进步把特色资源转化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具有鲜明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经济资源,实现高水平的资源转换,实现以绿色发展为鲜明特征的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经济将成为未来青海重要的、具有鲜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特质,成为青海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十三五’总体要求的着力点,也是我们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着力点。”
众所周知,青海自然资源丰富而独特,但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又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走依靠科技进步赢得发展之路,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实现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推动着传统经济动能的转型调整,而且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要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选择最佳最便捷的路径迅速赶超,实现‘弯道超车’,努力在新的发展潮流中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铸造海西发展新辉煌。” “要补齐短板、厚积薄发、取道赶超、再创优势,力促海西从研究地方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文国栋在谈及如何补齐发展短板、集聚发展优势时说,要依托柴达木丰富的资源,深度挖掘资源产能,围绕“五个千”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抢抓发展机遇,将“五个千”产业集群融入国家战略层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依靠国家力量全力推动海西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我省看,我们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时期,一方面是发展不足,一方面是制约因素多,经济仍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特别是新经济、新动能规模较小,还处在成长期,短时间难挑大梁,动力转换、结构升级需要一个过程。这对科技工作而言,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青海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说。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青海蓝皮书》提到,2016年,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的大背景下,青海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聚。随着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等新兴工业快速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正在加快。2017年,全省经济运行有望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工业生产企稳回升还有待观察,基础建设和扩大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为有效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发展、生态和民生等领域短板,我省从优化全省财政支出结构入手,于今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加快建立“能进能出”的资金分配机制,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用于生态保护、创新驱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就业创业和民生改善等领域,有保有压,加快补齐短板。同时,在继续保持一定投资强度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民生事业、藏区发展的投资比重;并通过支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推广运用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股权投资、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支持、撬动、引导作用。(马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