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真相沉默在谣言中间

08.03.2016  03:16

  近年来,在媒体上不断出现的失实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3%的受访者曾被失实报道误导过,65.5%的受访者直言当下媒体失实报道的情况严重,75.9%的受访者认为媒体为吸引眼球、博取关注是导致失实报道出现的主因。(3月1日中国青年报)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真相还在穿鞋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全世界了。”如果将这句话用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恐怕一点也不为过,海量信息的“扑面而来”以及对时效性的极端苛求,又有多少人耐着性子去审视信息的真假呢?我们不曾忘却“药家鑫案”给社会带来的阵痛,却恐怕不会记得药家鑫“官二代”身份的失实;我们也不曾遗忘“彭宇撞老人事件”对道德滑坡的指指点点,却恐怕不会记得彭宇撞人的真实和“扶不起的老人”讨论的错误关联。先入为主的主观认识、轻率操觚的失实报道以及不明真相的网络传播,足以让事情的假象“深入人心”。

  20世纪70年代,德国传播学家诺伊曼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理论。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有多数人认可,就会越发大胆地传播;而发觉某一观点只有少数人支持,可能会出于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几经反复,就会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2016年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村掀翻桌子”为代表的一系列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赚足了眼球,不明真相的网友们一边倒地在网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出现对部分提出质疑事实真相的网友进行“道德压迫”、“人身攻击”。可见多数时候,成见在这个“螺旋”中都居于强势地位,因为人多势众。毕竟在火热的网络媒体上,极端化思维和情绪化宣泄比理性客观的声音,更能迎合人们的心理,更让人感觉痛快过瘾。

  如果一项产品常出故障,那么质检员的作用和责任就得以凸显。1947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后来怀特发展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既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显然,在“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报道中,求真意识缺位、防线失守、导致虚假新闻肆虐传播,造就了新闻事实的扭曲。

  当然了,自媒体时代,新闻受众作为初级的“把关人”,本身也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从而掌握辨别谣言的本领;一些意见领袖应该敢于站出来说出事情真相,而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或是“火上浇油”;新闻媒体更是要肩负终极“把关人”求真求实的责任,摒弃图快心理,毕竟追求真实性,既是确保和增强媒体公信力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