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宁巴村感受螭鼓舞魅力
青海新闻网讯 在距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向东南约四十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民风纯朴的藏族村叫宁巴村。它是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精神文明村和小康文化村,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螭鼓舞的主要发祥地。
对于大多数青海人来说,螭鼓舞肯定早有耳闻,但它所表达的内涵想必少有人知。本期就随我们一起进入古老的宁巴村,感受螭鼓舞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表演形式
螭鼓舞是流传在循化藏区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也是藏族群众中流传久远富于神话色彩的娱人悦神的舞蹈活动。每当逢年过节和重大喜庆活动时,每个藏族村庄都要轮流表演螭鼓舞,用螭鼓舞表演增添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久而久之,螭鼓舞就成了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
螭鼓舞,藏族群众称为“拉什则”,“拉”,藏语意为“神”,“则”,意为“玩”或“跳”,引伸做“舞”。“拉什则”直译“神舞”。螭鼓舞从舞队建置、规章制度到表演时间、场地、程序、内容、动作,以至服饰道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浓重的宗教祭祀色彩。螭鼓舞流行的村庄几乎都设有专门的表演队,藏语称作“拉什则措巴”,每逢祭祀活动时,舞队便集中进行训练和表演。舞者的挑选有性别、年龄、相貌、品行等条件限制。宁巴村螭鼓舞舞队,由15至40岁相貌英俊的青壮年男子组成,每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逾百。舞队有总管,藏语称“卡果巴”,常有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领舞一人,藏语称“拉洪”,由技艺娴熟品行端正的人承担。
螭鼓舞目的是祈求神灵的保护,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由于该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节令,春秋季农业生产繁忙,无暇顾及娱乐活动,唯独冬季漫长而农闲,就选定在农历腊月十五至新春正月十五的一个多月的农闲季节,举行祭祀活动。
经世代流传演变,螭鼓舞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宁巴村螭鼓舞的表演程式保存较为完整,动作和队形丰富多变,具有代表性。螭鼓舞为多段体例,结构较为完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不能自由发挥。基本动作为“上步前曲腿跳击鼓”等多种,每段变换一种队形,基本队形为顺时针方向走圆圈,以及方阵、龙摆尾、斜线交叉、圆形交错换位、螺旋绕圈、横排等。舞时,众男子在麦场中央煨桑,向空中抛撒“龙达”(飞马),吹海螺,桑烟缭绕,无不热闹,其意为请神。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鞭,边击边舞,一般无需其他乐器伴奏。每段以领舞者的鼓点为段首起始信号,众人随之起舞,段落之间稍有间隔,舞至中段时分,由四至六人居中间演唱民歌,其余舞者趁机小憩。
历史渊源
关于螭鼓舞的产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藏族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诸小邦喜征战互不统属,在此大家期盼英勇无敌的将士来治理国政,一旦这位将士倒在沙场上则给他立墓碑纪念,叩拜其亡灵为地方保护神,每年祭祀一次,对神祗祭祀祈求赐福禳灾。
另一种说,藏族古代先民曾信仰苯教。苯教徒以衅牲对神、氏族将士每年祭祀一次,期间手舞足蹈,轻歌曼舞。《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其乐,吹螺,击鼓”。以此可以说明从那时候起就已经有了击鼓的习俗。
在宁巴村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螭鼓舞的故事,从前道帏沟有四个噶哇部落,即宁巴、贺庄、吾曼道、德斯曼,其中贺庄噶哇部落的始祖为霍·俄项东智,他受噶举派第四世活佛噶玛·乳必多杰(1340——1383)的奉命从西藏来到道帏传法收徒,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后裔智华东智等三个儿子,分别驻牧于比隆、贺隆堡、贺庄,自然形成三个部落。时过不久,贺庄部落被委任为噶哇“洪保”,意为“头人”。头人之子许配给宁巴伙仓部落之婿,这一系统遂势力日益强盛,凌驾于周围各部落之上,并建有城廓,明廷便赐封“噶哇”的敕书。据说这个时候循化地区就已经开始跳螭鼓舞了。
鼓具制作
螭鼓舞所使用的道具螭鼓,鼓面呈桃形,由铁质鼓框、山羊皮等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由鼓面、鼓框、鼓柄、鼓槌等部分构成。鼓面直径50cm,鼓高60cm,鼓重1.3公斤。鼓柄长26cm,鼓槌长50cm,粗细2cm,用枫木、胡桃木、桦木或者竹条制成,下端系有彩色绸条。
制作螭鼓的最关键是打质铁框和蒙鼓面两道工序。在制作螭鼓之前按照鼓的大小、重量挑选好钢材,之后在铁匠的指点下在炉灶上高温冶炼,将圆形的钢材锤打成铁片,把长条的铁片弯弓制成椭圆形,打磨,做到厚度、宽度、弯弓曲度相一致,把外侧中心打制成棱角突出,有滚圆状。特别讲究光滑、平展、匀称、得体。
鼓框制成以后,鼓柄的制作要显露工匠的手艺。两条腿套于木柄,其中一条腿反穿至鼓柄和鼓框链接的端口上卷出头,使其坚固耐劳,不可松动。柄端缀有数目不等的铁环,木柄末端缚系绸子穗,起美观装饰作用。之后是绷鼓,要挑选好山羊皮,经过去油、去脂、脱毛处理后,将干净无油渍的山羊皮放到鼓框上量尺寸,一般情况下皮子约大于鼓框3公分的周围进行剪裁即可,裁剪之后开始蒙鼓面,先把山羊皮平铺在地上,然后把鼓框倒立于山羊皮上面,不绷紧,轻松放平,用手指从中心向四周轻轻推磨,两手抓住皮子的边缘向铁框上缠绕,不打折、不起泡、不留痕迹,做到平展、光滑、整洁。在太阳光下或者火堆旁慢慢晾干,盛一大碗凉水置于鼓的下面,不让鼓很快晒干,短时间晾干的话,容易破损,轻易裂缝。而是需要慢慢地晾干,保持一定的湿度,而且一个人就在那里始终守护,不停地抚摸、推拿、移动位置,这样做出来的鼓经久耐劳,声音洪亮,表面光滑干净,美观大方。
完成以上工序之后,就在鼓面绘上彩色图案。宁巴村领舞者的鼓面以彩色绘制地方保护神图像,其他舞者的鼓面则彩绘飞龙马珍宝太极图。因为描绘的图案具有宗教色彩,因此,必须要请画匠来完成,其他任何人都代替不了。鼓棒、鼓鞭或者鼓槌用硬杂木修成光滑圆棒,用花绸子缝制棒套绑紧,再以线绳缝起来就成了鼓槌,做起来简便易行。
螭鼓须注意保存,平时存放在干净的祭堂,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墙壁上,面贴在墙面上保持一定的湿度。用之前反转鼓面存放一段时间,鼓皮绷紧,则声音响亮。要防止暴晒、淋湿、挤压、火灾等。(国家级非遗螭鼓舞系列报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