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在青海拍到成群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种群或已定居青海
白尾海雕。本报通讯员葛玉修摄
近日,有摄影家在贵德黄河湿地发现多只白尾海雕,最多的一次,留下五只成群的影像记录。实际上,这种以单打独斗或者成双成对出现在观察者眼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样密集出现的情形并不多。当地已是初春,作为夏候鸟的白尾海雕在这个时候被大量发现,说明可能有白尾海雕种群被青海良好的环境所吸引,留在了青海越冬。
2月14日、15日,我省著名生态摄影家葛玉修等人在贵德黄河岸边,观察拍摄到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最多一次,出现了五只。“我们一共有四个人,前后拍到了十八次白尾海雕的记录。”葛玉修说。这至少说明,在贵德黄河岸边,白尾海雕的数量较多,至少有五只左右的种群存在。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副研究员李来兴介绍,根据白尾海雕的习性,其一般喜独居,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出现,只有在迁徙和越冬季节会出现如此情形。根据鸟类监控、调查显示,白尾海雕近年来才在青海重新出现,并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
李来兴这样解释近几年来白尾海雕在青海的种群演变:当初很少看到白尾海雕,一般认为属罕见鸟种。后来,夏季偶尔出现,属偶见鸟种。再到后来,青海夏季经常能看到白尾海雕,已经属于常见鸟种。但还是认为其属于夏候鸟和过境迁徙鸟。直到现在,冬季也出现了白尾海雕,而且由已往的冬季零星被看到,形成了冬末被成群拍摄到。这说明,这一小群白尾海雕,有可能就在青海省的黄河谷地越冬。其生活型属性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在青海成为留鸟。鸟类是环境的最佳指示物种,白尾海雕的较多出现,说明青海的生态环境、水环境质量、栖息条件越来越好。
李来兴说,乐观估计,在历史上白尾海雕应该在青海有过小种群作为留鸟存在,但后来,他们离开了青海。现在,他们又慢慢回来了。白尾海雕只生活在有鱼的地方,它对栖息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尤其在冬季,不但需要湿地环境,还需要一定的明水面面积,同时还要避免人类的干扰。所以在青海海东等地的黄河岸边、祁连山北麓的黑河湿地都有可能是白尾海雕良好的越冬栖息之地。另外,白尾海雕从全球分布来看,在青海属于夏候鸟,到了冬季,它就会迁徙到喜马拉雅山以南地区生活。夏季,它回到东北、西伯利亚等地繁殖,但青海还没有其繁殖记录。动物的迁徙实质上是一个趋利避害的过程。鸟类在某区域的生活型虽然比较稳定,但会随着生态环境变好、人类保护意识提升而改变。近年来,青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变清了,天变蓝了,河里的鱼儿也变得肥美了,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所以越来越多的白尾海雕重新回到青海,甚至有一部分会在冬季也留下来,渐渐变成青海的留鸟也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