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省两会】重点发力 为青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历经8年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全省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站在新起点上,青海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牵引,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月15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宝恩对我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介绍。
通过不懈奋斗,青海脱贫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目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青海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45名省级领导联点39个脱贫县和45个试点村开展全方位帮带指导,选派1716名第一书记和3505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为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去年青海将监测对象识别参考标准由6000元提高至6700元,先后开展了2轮集中排查和3次因灾排查。两年累计纳入5158户19237名监测对象,落实针对性帮扶举措,74.2%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同时,出台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将50%以上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去年达到62.7%,健全落实联农带农机制,脱贫群众通过发展到户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去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9.5%。全面落实企业吸纳脱贫人口务工补助等政策,举办“雨露计划+”促进就业专场招聘会,4.99万脱贫人口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年均突破20万人。
结合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青海加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产业扶持力度,建成牦牛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30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别达到33个和18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发展到2325户,1622个脱贫村光伏产业收益年均达30万元,28.3万脱贫人口拿上了“阳光存折”,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农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79.5%。同时,在全国率先实现乡村建设评估覆盖全省,累计选取425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统筹整合行业部门资金项目,探索形成了同仁市特色村寨、都兰县路衍经济等一批乡村振兴经验模式。稳妥推进厕所革命,两年新建农牧区户厕7.4万座、公共厕所40座,完成历年来所有问题厕所的摸底排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整体面貌持续改善。
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吴晓军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产业“四地”建设稳健起步、改革开放活力迸发、群众生活大幅改善、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等六个方面系统回顾了过去5年的发展成果,总结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亮点,提出了今后5年工作思路,从七个方面对2023年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省乡村振兴局也将认真贯彻全省两会精神,对标对表政府工作报告,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八大行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加强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提升农牧民务工就业规模和质量,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做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