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市互助县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实际,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聚力六个工程,开创了全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群众和乐、社会和谐的新局面,2017年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一、聚力领导组织工程,着眼目标措施与机制保障相结合,提升创建科学水平
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推动创建首要任务,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县创建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互助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方案》《互助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八项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10个配套文件,对创建工作的目标、内容、举措等作出全面部署和任务分工。建立县、乡“一把手”亲自挂帅的工作机制,严格党政主要领导“三亲自、四带头”工作制度,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督查和带头蹲点调研掌握情况、带头进村入寺宣讲辅导、带头选树培育先进典型、带头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研究创建工作重大问题,解决实际困难。
二、聚力典型示范工程,着眼宣传教育与典型引导相结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始终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领导干部先行,坚持分层施教,每年抽调千名干部下基层进行集中宣讲,组建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宣讲团”、文艺宣传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团等7支队伍,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巡回宣讲,党员干部、寺院僧众、学生教师的宣传覆盖率达100%,农牧民群众宣传覆盖率达90%,在全社会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八进”宣讲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民族团结书籍大家读”、编辑出版《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知识读本》等,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度。把深入挖掘和宣传典型事迹作为先进区创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选树县民族中学和扎隆寺嘉仪活佛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丹麻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高铁新区学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选树县中医院和王正芳同志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深入宣传和专题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聚力经济民生工程,着眼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相结合,坚持成果惠及于民
始终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压舱石”,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生态、惠民生、促改革,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全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连年保持在80%以上。深入实施《互助县强化校纪校风提升教育质量六年行动纲要》,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医联体”试点,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公立医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79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八个一批”措施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
四、聚力文化惠民工程,着眼优化配置与繁荣文化相结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与基础,以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创建为契机,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分类制定城市和农村创建标准,确定威远镇南街社区、丹麻镇东丹麻村为全省城市和农村创建试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全县10523户农户已命名挂牌“五星级文明户”,覆盖率10%。秉承悠久的河湟历史文化,对区域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进行深度研究与开发,《赤列布》《土文自学读本》、《土族日常用语》和《互助土族接待礼仪接待手册》等民俗读物已出版发行,制作了《跟我学土语》电视节目,完成了电影《可可西里》的土语翻译和配音工作,土族原创歌舞剧《彩虹部落》《彩虹儿女》已实现常态化演出,“非遗进校园”活动稳步推进。
五、聚力干部培训工程,着眼队伍建设与维护稳定相结合,提升干部工作能力
积极探索完善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注重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到不同工作环境和急难险重岗位加强历练,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县7111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有1537名,占干部总数的21.6%;534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57名,占同级干部总数的24.7%。创新开展“干部基本能力提升自主选学大讲堂”11期,组建海东市农村干部学院,并由省委组织部批准挂牌成立“青海省农村干部学院”,搭建了农村干部培养新平台,扎实推进乡镇“全科干部”培训工作。
六、聚力民族和谐工程,着眼社会治理与团结进步相结合,促进各民族和谐共融
不断深化平安互助建设,积极探索“枫桥经验”互助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群众及信访工作有力有效,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将寺院作为创建的主阵地,不断深化和谐寺院建设、加强寺院日常管理、完善寺院公共服务、完善驻寺指导员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具有土乡特色的宗教寺院社会管理模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入各乡镇、寺院、执勤点检查指导维稳措施落实,着力强化重点人员、部位、区域、行业及问题管控和整治力度。几年来,全县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5508件次,化解率达98%。抓实依法治县工作,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加强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夯实了法治建设的基础,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450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5.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