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牧业转型 力促农牧民增收
今年以来,我省从省情、农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根本,大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施“调结构、转方式、提品质、重规模、促融合、强投入、补短板、增活力”八大举措,稳步推进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9月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57元,同比增加520元,增长9.5%。
加大力度调结构
今年以来,我省发挥农牧结合的特点,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打造以西宁、海东为一体的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以海北、海西、海南为主的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以青南三州为主的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坚持“为养而种,合理改种”,全省种植结构呈现出饲草、玉米、蔬菜面积稳中有增,料油、马铃薯、豆类面积相应压减的趋势。
据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介绍,今年我省先后在湟源、互助、门源3县实施粮改饲试点;在湟源、贵南等6县开展草牧业试点。试点县共新建高标准饲草基地4.23万公顷,畜用暖棚3.42万平方米、清贮池9万立方米,改良天然草原1.35万公顷,实现了粮经饲统筹协调发展,种养结构趋于平衡。
转变方式促增效
据了解,今年全省狠抓废弃物减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达70.7万吨,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引进7家有机肥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31万吨,并率先在全国研发了牛羊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目前全省183个养殖场建设了沼气综合利用工程,300家养殖场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设备,900多家养殖场建设了发酵处理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比例达到50%以上。
尤其将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与残膜回收项目捆绑实施,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同时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利用率达3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药用量1400吨,比上年减少82吨。
打造品牌提质量
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农牧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共扶持建设2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了10个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11个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扶持培育了30个农畜产品品牌,全省8个马铃薯、油菜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53万公顷;祁连县103万公顷草场被认定为全国有机牦牛、藏系羊生产示范基地。
目前,全省有效使用“三标一品”标志产品达506个,绿色食品年产量达75万吨。还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沿黄流域冷水鱼适度开发带,新建网箱4539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6%,全省冷水网箱面积达到26.54万平方米,其中鲑鳟鱼产量达到1万吨,约占全国冷水鱼产量的四分之一。
集约发展重规模
近年来,全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共扶持333个专业合作社、400个家庭农牧场、2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家庭农场发展,规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引导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今年,全省新增耕地流转面积0.938万公顷,较上年增长9.15%;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1.19万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3.54%。农区以规模养殖场为抓手,扶持建设199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累计建成适度规模养殖场2800家,农区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9%。牧区以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为载体,加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牧户达11.5万户,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66.9%的草场实现集约化经营。
一、二、三产促融合
张黄元说,在一、二、三产融合中,我省大力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多元主体,探索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多种方式,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以休闲农业带动“隔二连三”。目前,全省市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51家,预计全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88亿余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还在全省9个县新建马铃薯储藏,蔬菜保鲜,枸杞烘干等设备719座,打造出休闲农业和美丽休闲乡村精品旅游线路10条,创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休闲农业基地13个。在大通、民和等5县开展利益联结试点,有效促进了农牧民获得全产业链的增值效应。
整合资金强投入
为整合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省积极稳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安排权和项目审批权下放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选择30个县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形成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口子放水”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
截至9月底,我省共落实中央和省级农牧业投资64.28亿元,同比增加6.56亿元,增长11.36%。同时,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授信池”业务,带动银行贷款4.4亿元;组建了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发放涉农担保贷款7200万元,有效破解了农牧业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强化服务补短板
今年,门源藏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大通百灵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门源百里花海蜂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新农民“双创”百佳成果。
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融入农牧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全省启动实施互联网+高原特色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互联网+”智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牧业转型。在海西、海东开展了农业服务创新试点,探索政府向经营性服务机构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
同时,扩大农牧业保险规模、范围、品种,藏区牦牛藏系羊保险扩大到6个县。目前全省349.73万头牦牛、204万只藏系羊已纳入保险范围,大田作物等品种承保规模也稳步扩大。截至9月底,年内保险赔款11481万元,极大地减少了灾情损失。
深化改革增活力
今年,我省农牧业改革持续推进,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覆盖24个主要农业县,确权面积占全省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95%。在西宁市湟中县16个乡镇383个村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试点,已有3个村注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455户,入股土地99.9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0%。还组织开展了财政扶持资金和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试点,探索建立合作社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同时,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绩效管理改革,适当提高禁牧补助和草蓄平衡奖励标准,禁牧区每亩新增1.5元补助资金、草畜平衡区每亩发放2.5元奖励资金,共落实草补资金24.13亿元,比第一轮增加4.66亿元,惠及全省76.53万农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