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控构筑我省动物食品安全“铜墙铁壁”
走进青海省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仪器设备和忙碌认真的研究人员。在十多个检测室里,我们见到了荧光定量PCR仪、核酸自动提取仪、细菌鉴定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实验室主任张立成告诉我们,这里的170多台套先进仪器设备,能熟练应用分子生物学、血清学等多种检测方法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30多种动物疫病的应急诊断、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检测工作,年平均完成全省范围内各类动物组织、血清样品实验室检测及诊断4万余份,开展畜产品质量检测400余批次,在全省动物疫病诊断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动物和人一样,传染病也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在咱们青海,牛羊和猪身上的细菌病比较多。比如牛身上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危害比较大的‘牛出血性败血症’,羊身上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梭菌病’,对牛羊养殖的危害往往比口蹄疫还要严重,因为死亡率都比较高。”在细菌室,技术人员做着简单介绍。
在标本室,张立成指着一种装在瓶中的寄生虫说:“这种寄生虫通过寄生在牛羊体内,夺取牛羊的营养,造成牛羊组织器官的损害,使牛羊体质瘦弱,器官产生病变,影响牛羊的健康生长。每年春季,牧区牧草青黄不接的时候,正是寄生虫在牛羊体内大量繁殖生长的时期,牛羊春乏死亡,寄生虫是一个主要因素。我们现在都能有效防治了。”
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马睿麟告诉记者,省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主要承担全省动物疫病检测和诊断任务,负责全省实验室专业技术培训,诊断新技术的试验推广。中心兽医实验室2011年在西北地区第一个通过了农业部部级达标考核认证,每年完成春秋两季免疫抗体检测近5000头(份),检测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我省多次突发疫情诊断中,检测结果与国家参考实验室完全一致,常年保持100%的诊断准确率。在农业部组织的多次盲样对比检测中,准确率均达100%,为农牧主管部门掌握我省动物疫情态势,制定防控策略,扑灭、控制各类动物疫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动物疫病流行状况,我省兽医部门不断强化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了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全省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重点,加强预防免疫应急处置、疫病监测、疫情报告、预警预报工作,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情,全省每年免疫各类动物1亿头(只、次)以上,防治家畜寄生虫2000万头(只)以上,完成免疫抗体监测3万头(份)左右,为我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记者从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围绕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16个县市设立了64个监测点,开展了口蹄疫等5种重大动物疫病月度监测和季度监测,同时在全省8个县设立16个布病监测点,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省、州、县、乡四级免疫抗体监测网络,适时监测免疫抗体水平,为省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开展对各州(市)的绩效考核、指导做好防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建立了1个省级网络管理机构、8个州(市)级管理机构、42个县级管理机构、近400个乡(镇)级机构、4000多个村级管理机构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网络基本建成。
为积极应对小反刍兽疫防治防控工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挥省级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作用,加大防控力度,开展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宣传、防控技术培训、疫情监测与预警,应免密度达100%。根据防控形势,邀请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来进行系统培训,及时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确保了全省未发生一例疫情。
为提高动物防疫质量,省农牧厅制订下发了规模养殖场和分散养殖免疫方案,各地动物疫控机构完善免疫程序,规范了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夏季补免,提高了免疫密度和质量。在西宁市四区三县推行了一年三次免疫制度,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市等地的生猪、奶牛养殖区也实行了一年三次免疫制度,有效防止了疫情发生。在农区积极推广连片集中免疫模式,加快了免疫进度,在牧区大力推广动物免疫注射栏,实现了从以前每注射100头牦牛耗时4小时到现在每注射100头牦牛耗时1小时的转变,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全省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养殖档案和免疫档案,提高了养殖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保证了全程监管有据可查。
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近年我省部分地区牛羊布病疫情出现反弹,我省兽医部门及时组织开展了畜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全省布病流行趋势和范围,制订了《全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方案》,加大了对布病的监测和阳性畜扑杀和淘汰力度,对检测出的病畜全部扑杀或淘汰处理,有效清除了传染源。同时加大了对奶牛结核病的监测和防控力度,对检出的阳性奶牛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有力促进了养殖业生产安全,保障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根据国家十四个部委联合下发的《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和《青海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要求,我省的棘球蚴病(包虫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省动物疫病预防疫控中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互助、贵南、泽库、共和、刚察等县开展了包虫病监测、防治试验和科技宣传等工作,加强了畜间包虫病防控,建立了包虫病综合防控模式并示范推广,为全省包虫病防治积累了防治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保障了人的身体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
省农牧厅首席兽医师孙应祥介绍,近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积极申报基层兽医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项目,统筹实施了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8个国家疫情测报站建设项目、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基层乡镇站建设等项目,累计投资12652万元,配备仪器设备近15000台(套、辆),全省动物防疫检测能力和诊断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健全了全省州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服务体系,在全省乡镇服务体系改革中,设立了392个乡镇级畜牧兽医站,原则上农业区每村、牧业区每社配备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全省4172个村(牧)委员会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6000多名;加大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我们现已从支农资金中做了专门安排,要研发一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系统、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管理系统、兽医实验室监管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以应对动物疫病流行状况日趋复杂的形势。”孙应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