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县:民心与民生比翼齐飞

08.12.2015  19:15

  民族团结歌曲进校园

  巴燕镇城南社区为民办事大厅

  把温暖送给困难群众

  表彰创建先进单位

  青海新闻网讯 从拾金不昧向失主归还6万元现金,在海南、青海两地引起强烈反响的道德标兵马牙古拜到用佛教教义来感化群众,以自身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的白日光活佛,一个个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标杆作用,激励着化隆群众踊跃投身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队伍中;

  从地处青沙山麓的扎巴镇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到创新服务方式,打造舒心社区的巴燕镇城南社区,化隆县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过程中真情服务群众,着力解决好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的决心没有变;

  从培育以“化隆拉面”为龙头的劳务经济到打造“黄河彩篮”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化隆县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将全县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两年来,化隆县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为平台,以“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为两翼,注重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逐步实现了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和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化隆正展开逐梦之旅。

  民心工程:夯实思想基础

  古语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化隆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作为关乎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筑牢创建工作的思想基础。

  两年来,针对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学生、僧侣等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分层宣传。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冬日六送”等活动,发放宣传册3万余份、编印《民族团结进步三字歌》、民族宗教政策等法律法规宣传单20万份。开展以“同心同行、共推创建”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考试,2万余机关干部和群众参与。

  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为主题宣传活动,发放民族团结进步乡土教材,形成了“一楼一主题、一室一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化隆县第二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先进学校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深入推进反自焚专项斗争和涉藏维稳宣传教育工作,深化“平安寺院”建设,在寺院开展“法制宣传月” “五好五优” “三比一促”等活动百余场次。支扎上寺民管会副主任隆多尖措说:“我们在每天讲经时,结合佛教仪轨来向群众讲解民族团结的事儿,大家很配合,效果也极好。”

  两年来,该县争取到创建经费469万元,落实县级示范点创建经费10万元,强化了扎巴镇、城南社区、县特殊教育学校等14个市、县级示范点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培育了马牙古拜、闪卫平、昂思多镇沙吾昂清真寺等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和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在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祝之际,表彰奖励了60个先进集体和102名先进个人。

  2015年12月2日,该县命名巴燕镇等6个乡镇、县委办等16个县直机关、国税局等4个省驻县单位、县第四中学等3所学校、德恒隆乡计生服务站等3个基层站所、雄先乡卡阳村等44个村(社区)、雄先乡支扎下寺等11座藏传佛教寺院、扎巴镇扎巴清真寺等25座伊斯兰教清真寺院共112个单位为化隆县第一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单位。

  在总结提炼创建工作特色亮点方面,化隆县提出了由“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向行动自觉、制度自觉转变”的创建理论和工作路径,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维护者;让每一个社会组织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并提出了注重构建“多层和谐关系”的创建思想。譬如扎巴镇提出“扩大劳务输出,增加群众收入,打造青沙山下第一镇”的创建特色;县就业局提出“加强技能培训,做大做强拉面品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创建特色;巴燕镇城南社区提出“组建五支队伍,打造五心社区”的创建特色;县特殊教育学校提出“用心关爱残疾儿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的创建特色;甘都镇水车村提出“立足资源优势,加快脱贫致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村”的创建特色;石大仓乡乙什扎寺院提出“加强寺院民主管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示范寺院”的创建特色。这些实打实的工作举措,为全县创建工作树立了标杆,发挥了引领作用。

  依法治理:化解矛盾纠纷

  地处青沙山麓的扎巴镇回、藏、汉杂居,少数民族占到全镇人口的85%,清真寺有39座。今年,夸什吉清真寺为聘请开学阿訇产生矛盾纠纷。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村两委干部、民管会成员、信教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意见,从外面聘请了阿訇,并于9月份开学了。近年来,扎巴镇党委认真梳理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不利因素,通过实际调研,共梳理出涉及宗教教派纠纷、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草山林地地界纠纷、村干部廉洁自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矛盾纠纷13起,并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制定化解办法,进行列表管理。截至目前,已全部化解完结。重点顺利化解了夸什吉清真寺和要洞清真寺为聘请开学阿訇产生的矛盾纠纷问题,维护了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过程中,化隆县创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五个一”处置措施和“八个一”的化解制度,使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排查率达100%、化解率达97%。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打造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体系,投入1250万元,建成化隆县110指挥中心和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积极打造平安亮点工程,投入140万元,推行的甘都镇东一村“1+6”工作法,在全省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培育暨重点乡镇综合整治现场会上进行了现场观摩。建立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排除各类不稳定隐患。

  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将19乡镇(管委会)362个村(社区)划分为一级网格21个,二级网格412个,三级网格1097个,初步形成了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组建了24个县、乡、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强化了为民服务功能。

  巴燕镇城南社区按照“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里、事在网中”的要求,在全县率先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新模式。通过实行定格、定责、定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的网格管理服务格局,做到了“人在网格管理、事在网格解决、凡事不出网格”,从社区环境卫生、文化娱乐活动到矛盾纠纷化解、社区党建、劳动保障及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都落实到网格中,实现了对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的工作目标。并组建了网格服务团队,由社区工作人员和“两委”班子成员负总责,由党小组组长、志愿者、辖区民警、信访代理员、调解员、信息员、协管员等组成。印制了“心连心服务”便民服务卡,向居民告知服务队成员的联系电话及服务内容。组建“五老”志愿队,动员老党员、老职工、老专家、老教师、老干部等利用自身特长,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关爱服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工作,并对社区服务工作建言献策,提升了社区人员服务居民的水平。

  化隆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创建融入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注重构建和谐的教派、家庭、邻里、边界、劳资、干群、医患等多层面关系,尽力从源头上消除各类隐患,维护了边界、交通、医疗卫生、生产企业等领域的安全稳定,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基础。

  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稳定

  从雄踞于群山之巅、建筑雄伟的夏琼寺到历史久远、颇负盛名的旦斗寺,从巧夺天工的甘都镇阿河滩清真寺到民族团结典范昂思多沙吾昂清真寺,化隆县寺院众多,如一枚枚珍宝般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

  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八成以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

  创建伊始,化隆县始终把寺院管理作为藏区维稳的重点,千方百计做好寺院设施建设及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团结在一起,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为了抓住寺院这个藏族聚居区稳定的“牛鼻子”,建立依法、管用、和谐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具体工作中,不搞“一刀切”,因寺制宜,因寺施策,实施共同管理、协助管理和自主管理三种寺院管理方式,既尊重寺院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又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受到僧俗群众的欢迎和各界认同。

  健全完善了《化隆回族自治县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等20余项宗教寺院管理制度,建立了公安、社保、国土、城建、司法、教育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扎实开展了寺院教风年、管理规范年等活动,建立化隆县藏传佛教寺院宗教人员信息库和宗教活动信息库。42名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干部全部到位后,县上投资230余万元,解决了办公场所,配备交通工具,购买了团体意外保险,落实了职级待遇、基层补贴等。目前,投资380万元,在雄先乡扎西泽寺等15座寺院正在修建寺院干部业务用房。

  强化清真寺民管会和阿訇队伍管理,做好服务。在群科等6镇成立伊斯兰教清真寺管理服务办公室,解决了干部职级待遇,配备了办公设备。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对伊斯兰教领域随意开办“经文班”、乱讲“瓦尔兹”、非法设置调频广播等10项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治,依法处置并辞退乱讲“瓦尔兹”阿訇1名,依法取缔私设宗教活动点1处。

  今年6月,支扎上寺举行了大经堂落成庆典仪式,金碧辉煌的殿宇、开阔洁净的广场,充满藏式建筑风格的僧舍楼已经竣工,寺院变得越来越好了。

  石大仓乡乙什扎寺院经过逐年建设,如今溪水潺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化隆县委、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千方百计改善寺院基础设施,逐步解决各寺院存在的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让广大宗教界人士切实享受到各项公共服务。

  数字可解读成就

  近三年来,化隆县在藏传佛教寺院完成“两房”改造项目748户;投资800余万元,为41座寺院主殿堂进行了危旧电路改造、实施完成了2座寺院的安全饮水工程、7座寺院的道路建设项目。

  投资450万元的支扎上寺僧舍楼建设项目已竣工,投资120万元的广场二期正在建设之中。投资120余万元,实施完成了2座藏传佛教寺院“四室”建设和11座清真寺“两室”建设项目。

  将符合条件的僧入纳入了低保动态调整计划,从文化部门争取到电视及卫星信号接收器760套、图书2万册,全部下发到各寺院、僧人手中。

  落实宗教寺院民管会奖补资金181万元,对全县407座宗教寺院进行了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情况综合评估,统筹解决寺院基础设施和民管会、宗教教职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支扎上寺民管会副主任隆多尖措说:“创建活动不仅加强了教职人员与群众的联系,还加快了寺院的发展,我们很欢迎啊!”

  通过坚持不懈地教育和培养,该县也建立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群众中有威信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也正是有了他们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使得创建活动如燎原之火,传进每个群众心间,传遍化隆大地。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提起化隆,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偏僻和落后。但今天,走进这片土地,近距离触摸其跳动的脉搏,面对面与百姓拉家常,惊喜地发现化隆正在发生巨变。

  近年来,化隆县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每年承诺办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把创建活动贯穿于改善民生的全过程,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投资5.87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昔日破烂的校舍已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了99.5%、98.2%、100%,住院费用实际支付比例达7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通过就业技能、创业培训以及创业贷款扶持等途径,加大扶持就业创业力度,增加群众收入;

  投资1亿多元,实施了30个村整村推进和4个村易地搬迁项目,实现脱贫4万人以上;

  投资10.8亿元,大力实施交通项目24项,构建了“四纵三横”公路网体系,逐步实现了通县公路网络化、通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等级化的目标;

  在全县103个村社实施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绽放于群山之中;

  投资10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农村奖励性住房等项目,全面建成群科新区保障房小区,进一步推进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

  在今年开展的“三基”建设中,县财政拿出3631.9万元,更使基层组织得到全面加强。一批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相继建成,一个个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今年以来,机关党员共认领服务岗位1100个,实际服务群众6120人次。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方兴未艾

  以“化隆拉面”为龙头的劳务经济,年实现劳务收入8.2亿元,拉面馆数量达1.3万多家;

  投资2亿元,建设“黄河彩篮”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菜篮子”;

  通过省级认定的规模养殖场达60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5家,养殖大户累计达到2400户;

  充分利用沿黄水库11万亩水域面积,大力发展冷水网箱养殖,全县累计建设网箱面积达到5.2万㎡,实现年产值3000多万元;

  全力推广“山水化隆”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首届“杏花节”、户外旅游节线路推介会、雄先米乃亥和塔加户外露营徒步活动,推进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加快化隆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扬帆时

  创建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今后五年,化隆县根据省、市部署,将提出新举措,建立新机制,齐抓共管,攻坚克难,使民族团结创建花开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