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当好八大员服务“全响应”

04.12.2014  00:25
核心提示:  月坛街道的广电总局食堂向社区居民开放。图为附近的老人端着自家的饭盆儿高兴地来买饭。  政府会议开进居民院,各级一把手现场倾听民意、解决实际困难;近400家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食堂、礼堂、停车场等

  月坛街道的广电总局食堂向社区居民开放。图为附近的老人端着自家的饭盆儿高兴地来买饭。

  政府会议开进居民院,各级一把手现场倾听民意、解决实际困难;近400家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食堂、礼堂、停车场等内部资源;心理抚慰、教育辅导等政府服务力有不逮的领域,全区3000多家各类社会组织及时补位……在西城,政府资源、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全被整合进一张“全响应”的服务网中,面对日益丰富多样的民需,各股力量齐响应,像当年服务百姓生活的八大员一样,各展所长满足居民需求。

  干部走千家听民意知民需

  “坐办公室里,抓不着民需。”三年前,针对社会管理服务的区委研讨会上,有代表提了这样一句话。从那年年初,一场“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的行动,在全区干部中间展开。区委书记、区长带头入户,街道、社区全面收集民情信息,形成区、街、社区三个层面全面感知社情民意,快速处理民生问题的机制,群众反映急迫的民生需求第一时间得到响应。

  如今,“坐办公室里,抓不着民需”俨然成了西城各级机关里的流行语。“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的行动也一直持续至今,成为机关的日常工作。

  陶然亭公园北门外,道路极窄,过往车辆又多,“常去公园活动的几个老姐妹都说,每次过马路都提心吊胆。”家住街对面的姚兰老人说。不久前,她的苦恼被进家门听民意的街道干部收集了去,很快有了反馈:在加设交通指示灯前,先由社区年轻干部组建一支助老队,专门搀扶老人过马路,直到安全进了公园。

  这只是目前收集到的6万余条社情民意之一。眼下,它们当中96%以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有了解决方案。区商务委、民政局等十余职能部门,与全区所有256个社区确定了定点联系关系,对照全年重点工作、办实事计划,带着问题到社区听意见,制定“接地气”、“顺民意”的政策和工作细则。

  全区15个街道还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员直接入户以不记名访问的形式填写调查问卷,涉及市容环境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和生活设施、住房和拆迁、政府作为、道路交通、就业和低保、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公共秩序和市场监管、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文化娱乐、医疗等12个大类、58个小类,力求把居民们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摸索上来的民生问题,最终形成《西城区民情民意》定期发布,也成为西城区各级领导、各部门实施工作的重要依据。

  近400家单位开放车位、食堂

  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近3万人的西城,政府在解决停车难找位、老人难就餐、文体活动没场地等问题时,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本已高楼林立的辖区不断新建服务设施显然不现实。怎么办?西城将眼光转向了潜在的资源。

  据统计,西城共有驻区单位3万余家,其中仅中央单位就达2400多家,还有市属单位1400多个。经过沟通,他们当中不少都有对接民需的意愿,而且具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合力服务居民的计划一拍即合。

  西城先对全区各级各类单位拥有的资源情况,来了次大摸底,将其与调查得到的居民需求进行分组对接,总结出了停车场、礼堂、食堂、浴池、医疗室等七大类可开放的资源。

  椿树街道面积小,居民没有活动场地,街道就与拆迁主体沟通,利用闲置空地,建设服务民生设施,既满足了地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改善了拆迁区域的环境。截至目前,已建设了香炉营健身文化广场、和外西里多功能健身广场、金泰为老服务中心、两处临时停车场等多个服务民生项目,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

  刘海胡同7号院的中国林业出版社,将院内东侧及西北角共计20个车位腾出,作为附近居民夜间专用停车位,还配上了停车专用蓝牙门禁卡。

  类似的共享对子已遍布全西城15个街道。驻区的近400家机关、社会单位,分别和街道结成对子,着手开放内部设施:月坛街道云集20余家中央部委,其中已有10余家向社区敞开了食堂、礼堂;在什刹海街道,辖区内的总参旃坛寺管理处大院的食堂,向社区居民开放;金融街街道,第一五九中学,学校各类体育场馆、会议室,适时向周边居民开放……

  为了使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形成长效,区政府从社会建设资金中拨出专款,为资源共享的单位补贴损耗。相当于用几百万元的基本运营补贴,即撬动了需要数千万元资金才能换来的民生服务。

  社会组织补服务空白

  政府部门遍访民需,驻区单位开放资源,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服务领域力有不逮,比如心理抚慰、教育辅导等,需要专业人士介入。这时,西城精心呵护培育的3000余家社会组织,有了用武之地。

  这些社会组织五花八门,涵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慈善等各行各业。它们在临终关怀、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十类领域大展身手,10余万居民因此受益。

  78岁的隋康福家住月坛街道,去社区里的“夕阳茶座”成了他每周的“必修课”。最近,在志愿者的指导下,隋康福和老邻居们学起了预防肩周炎的养生操。

  “夕阳茶座”已成了社会组织——玖久缘文化养老中心的一个品牌。每周,来参加活动的基本都是社区的高龄老人。在茶座上,老年人可以了解到健康知识,可以听到养生讲座,还可以展示文化才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中学习居养知识、风险规避技能和健康锻炼技能,以此鼓励老年人融入社区,快乐生活。

  “我们根据老人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来策划、设计文化养老的服务项目及服务模式,使老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从而达到精神慰藉。”玖久缘文化养老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三年来,中心逐步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为辖区的部分高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解决了居家养老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他们的居养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为应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提供了保障。

  另一家社会组织——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则为丰富盲人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了残疾人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志愿者团队,中心开发适合盲人、聋人和肢体残疾人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展专门适合残疾人的参与式培训。

  此外,还有专为不同年龄段孩子提供因地制宜的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的专业社工团队;帮助调解形形色色家庭纠纷的公益律师团队;退休老医师组建起的临终关怀组织……政府部门在专业上并不在行的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社会组织的身影。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 (第19号)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   西宁红十字会
关于晋升王海涛同志职级的通知
青红党组〔2020〕16号   青红党组〔2020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