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大地怒放
“青海青,湟水黄,三江源头是我家。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各个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正如这首童谣所唱,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就像金黄的油菜花一样,在我省广袤的大地上怒放。
我省是除西藏外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处在反分裂斗争一线,做好民族工作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
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青海省委立足青海多民族的历史根基、文化渊源和现实基点,着力实践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中央治藏新方略,在2013年6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做出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部署。
近三年来,我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平台,以落实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为引领,以“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为两翼,逐步实现了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
一个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和顺、社会和谐的青海正向我们走来。
依法治藏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在省委下发的《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奋斗目标,同时明确了创建活动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抓住了全省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引领、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干部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纲要》下发后,省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对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党政领导落实分工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党委“一把手”都亲自挂帅,迅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这么多干部下基层多年来没有过。干部在冰天雪地骑摩托、步行到户宣传政策、了解困难、解决问题,这样的作风我们喜欢。”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群众这样对记者说。
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社会稳定隐患较多。为此,我省率先在班玛县集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综合整治,彻底扭转了社会乱象,并成为面向全省推广学习的“班玛经验”。
整治工作开始后,由省委组建专门班子,从省、果洛州及所属县共抽调近千名双语干部,组成专项组及工作组,进村入户入寺,综合施策,在社会治安、基层组织、干部作风、宣传引导、寺院管理等8个重点领域集中攻坚。
各工作组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寺不漏僧”的工作原则,把干部派驻一线,面对面与僧俗群众直接沟通,把实事办好。
群众广泛参与到集中整治活动中;
一些重大积案相继告破,一度严峻的治安形势得到彻底扭转;
依法严厉打击了恶意干扰市场秩序行为;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引进企业,引导群众发展藏茶、药材、菌菇等林下产业,带动周边农户提高收入……
以集中整治工作为抓手,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载体,班玛县的面貌焕然一新。
集中整治的成功实践,回答了班玛县综合治理“为什么”、“是什么”、“依靠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关键性问题。弘扬了正气,压制了邪气,赢得了民心,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党的威望,增强了法律的权威。
在总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注重解决深层次问题”这一“班玛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制订了27条具体措施,在青甘川边界地区7个县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
不仅如此,还坚持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法治思维,从州、县、乡各级抽调1800名干部驻村蹲点,对100个重点乡镇综合整治;举办宣传活动1400场(次),参与群众达到43.44万人;推动群防群治,侦破刑事案件275件,查处治安案件1532件,重点乡镇的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与此同时,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一批非法民间调解案件的遗留问题,树立了法治权威。
通过依法治藏重要举措的逐步落实,我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藏建藏兴藏的战略决策部署,探索创造了具有青海特点的治藏方式,有力推进了藏区治理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小财政办大民生,让党的阳光照草原
“拿到钥匙的那天我哭了,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舒坦的房子里,暖暖和和过冬天。”搬进新房已经一年多了,但果洛州甘德县的宫保老人逢人便念叨。在此之前,宫保一家住在用石块、泥巴搭建的简易窝棚里,冬季即使使劲地烧牛粪,窝棚的温度还是很低。2013年冬,他们一家搬进了水、电、暖俱全的廉租房,暖暖和和地过了个新年。
宫保老人一家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青海省为改善城乡居住条件而大力推进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草原新帐篷”行动。自2009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惠及全省城乡居民50余万户。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
在我省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区面积约占97%。“三区”建设与我省广大藏区紧密关联。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近年来我省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投入,从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到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青海省委、省政府承诺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使藏区持续保持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区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熟练操作着激光裁布机的江巴才旦高兴地说,“我已经上班半年了,如今一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的底薪,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从帐篷到楼房,从牧民到产业工人,在玉树市首个省级扶贫产业园区里,有700多个像江巴才旦一样的工人。园区在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各项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青海最大的藏式民族服饰生产基地,吸纳了当地731名农牧民就业,成为产业工人。
我省坚持就业优先理念,把促进藏区青年就业作为重点,去年藏区大中专学生就业率由十八大前的84.6%提高到92.7%。同时,实施园区企业用工万人培训计划、三江源生态移民技能培训工程和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就业转移115万人次。
与此同时,着力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农牧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状况明显改善。
实施精准扶贫,在33个县区43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减少贫困人口21.3万人。
全力推进各类住房建设和草原新帐篷行动,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4.07万套,惠及城乡居民50.9万户,85%的农牧民住房得到根本性改善。
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在“平安与振兴工程”中,实施7大类332个项目,预计总投资870多亿元,目前已安排项目279个,新增投资20.5亿元,着力解决交界地区基础设施等瓶颈问题……
“小财政、大民生”的执政理念,顺应了各族群众的新期待,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探索了欠发达地区改善和促进民生保障的成功之路,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善社会管理,打造“平安细胞”
今年春天,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建设乡达日龙村发生草场火灾,村网格负责人盖坚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向乡党委乡政府汇报灾情,并组织牧民群众赶赴火灾现场扑救,当公安、消防等部门赶到时,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火灾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是达日县在我省率先实施、全国首创的汉藏两种文字的网格化管理软件发挥的作用。网格化管理是把原有的社区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划分,从而在一个社区内形成多个“网格”,在“网格”内组建服务团队,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社区事务主动介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
完善社会管理,保证社会正常有序,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达日县一样,我省各州从牧区的实际出发,注重总体部署和统筹指导,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动力,对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推进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制都做出了具体部署。
“网格化管理以后,我们生活中有困难可以直接找网格员,很快就能解决。”才仁扎西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萨呼腾镇的牧民。2014年,他因病在省城西宁住院治疗,医药费花费近2万元。他以为医药费报销会费一番周折,谁知给片区的网格员打了个电话后,不到一周,网格员就将“新农合”报销的1.4万余元送到了他的家中。
自从有了网格责任人,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大山深处的每一户人家,他们及时反馈灾情、及时调处矛盾隐患,起到了促进地区和谐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作用。实现了乡镇社会管理在“网”上完善,公共服务在“格”中见效,安全稳定在“面”上实现。
我省大多数地区地广人稀,如何让管理、服务深入到“最后1公里”,关系到藏族聚居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2011年起,我省按照城镇、农村、牧区3种类型,全面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
我省在州、县层面,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和力量,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大力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努力提高州、县政务服务质量和行政管理水平;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打造“责任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的网络型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在游牧民定居地区,推广集中居住、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和城乡一体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区化、发展产业化的经验;在偏远农牧区村镇,推行“村级事务代理代办”;在城乡接合部,打造社区网格化、村庄社区化、“社区(村)+网格+住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开展“平安细胞”建设。
如今,我省已基本实现全省城镇、农村、牧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实现了社会管理由行政性、管控型、封闭式向法治化、社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转变。
从严格依法治理到强化思想引导,从夯实基层基础到狠抓窗口单位服务,我省集中解决了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从而为先进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来,全省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5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4%,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