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铺就青海最美色彩

19.01.2016  12:34

  行走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雄伟的雪山,辽阔的草原,奔腾的江河,无处不张扬着青海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十二五”,青海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这一重大历史责任,以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秀美画卷,为大美青海、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路基。

  中华水塔、三江之源——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对全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生态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海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保护优先理念确立,生态“保卫战”打响,建立起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和谐美丽青海,绿色发展正在铸造一个绿满山川的大美青海。

   这是绘就生态文明宏伟蓝图的关键五年——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海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指数持续保持上升态势。

  “中华水塔,三江之源”——青海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金字招牌,离不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五年,生态文明、绿色梦想,浸融在青海的血液里、骨子里,体现在青海的决策中、实践中。

  一路走来,到2012年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决不能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再到2015年省委十次全会以及2016年初省委十一次全会进一步强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紧迫性……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落实全国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是时间表、路线图,是对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革新和观念升华。

  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2015年底,青海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首选三江源地区,意味着国家将对这一地区实行更严格的保护,并在此试点基础上研究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总体方案。

  在三江源头建国家公园,这是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翻开的崭新篇章,是对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年,继往开来的一路奋进、奔流,青海的绿色涛声激情澎湃、源远流长。

   这是生态制度、法规日趋完善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对于青海,是一个耀眼的五年。

  这五年,于青海,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自我革命。

  这五年,于青海生态,是一次加快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与时俱进的五年。

  与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相比,“十二五”我省生态环境局部好转,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来支撑、来保障——省委省政府顶层认识高度契合。

  为进一步承担起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责任,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充分彰显。

  全面深化改革,青海省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决策、评价、管理、考核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推动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着眼解决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生态领域改革,青海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实施,国土面积的近九成被列入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多规合一”等其他5个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

  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填补国内空白。

  青海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这是青海走生态文明之路一次重大进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对地方政府开展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绩效考核,将39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重点县2类6组进行分类分组考核。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我省对各级政府负责人考核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由原先的5项大幅增加至10项。

  …… “十二五”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丰盈,生态成绩单令人振奋。这是密集出台生态领域改革制度和措施的五年,是我省集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的五年,是全省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福祉的五年。

   这是在克难中攻坚、攻坚中迈进的五年——

  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扎实的基层实践,才能逐渐从“理念”“制度”变成“现实”。

  执着求索、辛勤耕耘。为切实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十二五”青海全省上下着眼大局,着眼未来和可持续发展,全身心投入到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实现了生态恢复、区域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良好的生态,是青海最大的价值所在、潜力所在,也是500多万高原儿女的责任所在、追求所在。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青海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构建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全省的重大责任,这是担当,更是使命。

  最新卫星遥感显示,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而青海湖面积达到15年来同期的最大值,裸鲤资源达到保护初期的23倍。

  净水、增绿、护蓝……美丽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见诸各个方面,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在世界第三极密布竖立。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显著,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北地区省会城市前列,湟水河水质持续改善、达到国家控制标准,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呵护绿水青山,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在全国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和标准的情形下,青海在克难中攻坚,在攻坚中迈进。

  回望“十二五”——

  全省累计淘汰燃煤锅炉2271蒸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万余辆;

  累计投资15.5亿元,2015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综合整治,175万农牧民受益;

  全省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长江及黄河干流水质优,黑河、大通河和格尔木河水质均保持在良好以上,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

  2015年,西宁、海东空气优良率分别达到77.6%、73.3%;西宁市空气质量在西北五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列;淘汰落后产能21.3万吨,全省单位GDP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双下降”、进入“绿灯区”,是“十二五”以来节能减排成效最好的一年。

  ……

  成效有目共睹,折射出的是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美丽家园坚定不移的行动。

  有效保护生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青海必须担负的特殊责任。

  尊重自然,科学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启动实施“碧水蓝天行动”和深化“家园美化行动”,再建设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更好地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绿色惠民。

  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绿色家园,青海迈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铿锵步伐。

  新蓝图绘就,新攻坚在即,青海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拥有天蓝水清地绿、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美好家园——今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让绿色涛声在这块高地永续回荡,让如歌如诗的青海绽放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色彩。(林玟均)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