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十二五”青海经济建设的铿锵足音!
五年,弹指一挥,却足以改变一个省份的面貌。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在经济建设的蓝图上画出一条条漂亮的上扬线。
五年,经济总量跨上2000亿元台阶,农牧业稳步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五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高铁时代呼啸而至,机场建设日新月异,折射出了青海发展后劲;五年,白驹过隙,医疗、卫生、文化、生态、金融等各领域改革多点推进、全面开花……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青海速度,更是青海精神与青海力量。
如果说,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那么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启幕的关键时间节点,让我们一同回望,盘点收获,展望未来,倾听“十二五”青海经济建设的铿锵脚步声吧!
故事1 工业园里的“好兄弟”
1月5日上午7时,太阳还未升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企业已经被“闹钟”叫醒,为开始一天的生产而做着准备。
园区中专门为光伏产业提供原材料的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小心装载客户定制的三氧化二铝,赶在订单企业生产之前送货到企业。
“马师傅,汽车的油够吗?”负责发货的刘师傅为了确保货物准时到达企业,向司机确认汽车油量。
“刘师傅,放心吧。货物就送到青海铸玛蓝宝石晶体有限公司,离这不到2公里,油绝对够。”马师傅挥了挥手将车驶出了企业。
今天,南川工业园区的各新能源企业,已可以“足不出园”完成原材料的采购和上下游产品的对接。
“我们企业不仅仅为青海铸玛蓝宝石晶体有限公司提供三氧化二铝,还为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高纯氧化铝。”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洪波说。
此外,时代新能源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来源于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来青海时间不长,但已真正感受到了锂产业发展的便利,不说别的,泰丰和圣诺的就近供货,每年运费比省外购买能为企业节省资金50%。”时代新能源储能产品市场总监王志红说。
近年来,在政府的定位和园区的组织规划下,南川园区光伏产业的链条也逐步架起。圣诺、泰丰、时代新能源、铸玛蓝宝石等企业也已团结一致拉起了“手”。
圣诺副总经理任洪波说:“青海锂资源丰富,相关企业也发展迅猛,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也是经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还好现在园区产业链逐步完备,‘邻居’成了合作伙伴,更成了并肩前行的‘兄弟’”。
在园区企业小循环链条完备,逐步发展的同时,全省工业大循环也在快速发展。
青海铝产业发展规模较大,而铝的各种衍生产品更是许多产业所需的原材料。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为我省多家光伏企业提供高精铝等原料。青海晶煜晶体科技有限公司也借助市场和政府的引导,为我省光伏产业提供生产原材料。
2016年已开启,我省工业做出规划要求加大循环发展力度。不远的未来,我省会有更多的企业共同“携手”向前,合力发展。
故事2 农民转型当上尕老板
往年,一到冬天农闲时节,西宁市湟中县西堡镇新平村的陶积成就闲了下来。可今年不一样了,他正忙着收拾自己的五金加工店。他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雨露计划’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机会、就业机会,只要我们有技术、不怕吃苦,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陶积成今年39岁,以前在村里靠种植小麦为生,一年下来也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勉强维持日常生活。
陶积成说:“以前农忙过后想外出找工作,当用工方问我掌握什么技能时非常尴尬,手里没有掌握一门技能,想找工作真得很难,当时特别迷茫。”
一次,同村的村民提到村里开展的“雨露计划”能学自己感兴趣的实用技术,不收学费,考试合格后还由培训学校免费安排就业。
陶积成知道后特别兴奋,一直对焊接行业有浓厚兴趣的他马上报了名,经过两个多月的焊接培训,能吃苦、爱钻研的陶积成熟练掌握了焊接技术的相关知识,并取得了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结业后被学校分到一家企业就业。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有了正式的工作,陶积成吃苦耐劳,凭借娴熟的技术,他的年收入也从几千块钱增加到了三四万元。
慢慢的,陶积成又萌生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说干就干,2014年,在西宁市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帮助下,陶积成租了一间门面,开起了自己的五金加工店。
凭借技术过硬,陶积成渐渐站住了脚,打开了周边市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如今他手下有七八个员工,在湟中县小有名气,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陶积成感慨道:“要不是雨露计划,就没有今天的我,国家的惠农政策就是好,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据了解,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针对群加森林公园旅游和共和盘道山区生态旅游,开展烹饪和民族歌舞培训,有效支撑当地农家乐经济。针对塔尔寺旅游景点进行唐卡堆绣培训带动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针对甘河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和西堡镇公路沿线群众,进行抹灰工、叉车工等专业培训,给农民增加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机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3 “青海造”卖到了“北上广”
1月5日,当记者走进西宁东川工业园区青海金阳光特种钢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时,5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用电控制的流水线,无污染的自来水处理介质,工人们井然有序的在生产流水线上娴熟的下料、锯切、上料、热处理。
“高强预应力锚固螺栓在使用过程中强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在预热、提温、热处理等环节一定要注意恒温,保证结构性能稳定。”青海金阳光特种钢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连寿在车间内边检查边给工人们说。
青海金阳光特种钢材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主要为国内道路、桥梁、建筑等提供高强度钢拉杆、高强度锚杆等材料。而从2013年开始,企业加入到了产品升级、技术创新的行列,不仅对之前的产品在保证性能更加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产品升级,并研发生产了自己的新产品,且逐渐打开了市场。
高强预应力锚固螺栓,是青海金阳光特种钢材股份有限公司新研发的一种产品,是对原有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后,用于修建风电发电桩的产品,其稳定性强,并有省时省力省材料等优势,较受市场欢迎。贺连寿说:“最开始我们研发高强预应力锚固螺栓,首先考虑是对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其次是看到了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前景,通过两年的时间进行研发,2014年走出省门。”
说起这个“青海造”,贺连寿开始忆苦思甜,“我们可是一路艰辛走过来的,起步实在是太艰难了,已经数不清我们试验失败过多少次,可是耕耘终归得到了收获。”从2012年开始,经过前期的市场摸索,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公司萌生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想法,5个人的研发队伍便投入到高强预应力锚固螺栓探索之路。
2014年,产品在新疆特变电工乌鲁木齐达坂城一、二期50兆瓦风电项目中首次使用后,标志着历时两年之久的金阳光“青海造”终于走向了市场。
“金阳光”在发展中不断摸索进步,目前形成了自己独有工艺的产品。贺连寿骄傲地说:“别看我们只是一个青海的企业,可我们的产品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像山东、江苏、天津等地都有我们的产品,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项目中我们公司提供了6000多吨的精轧螺纹钢筋及锚具呢,这是我们产品在家门口的贡献”。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政府对我们扶持特别大,不仅每年有创新扶持资金,今年还享受了银行贷款贴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使企业发展成为特种钢行业的优势企业”,贺连寿信心十足地说。
故事4 祁连山下的“牧羊人”
冬日的祁连草原辽阔悠远,跟随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教授于明胜的脚步,记者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半野生鹿业公司的养殖基地,牛棚里,三百多只牦牛个大膘肥,毛色黑亮。
四年前,这里只有138头牦牛,四年多的时间,技术人员通过建牛舍、枯草季补饲等精细化养殖技术,为牦牛生长发育关键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足够的营养。今天,牛棚里的牦牛数量却达到326头,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于明胜说,他们是通过提升牦牛生产性能,使牦牛1年1胎成为可能,变传统养殖为现代高效养殖,在草畜平衡载畜量标准基础上,获得高产效率。
原来,2011年,我省从以色列引进养殖与加工一体高效综合技术,通过营养调控、冷季补饲等技术配套,达到年增加补饲15%营养物质可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在牦牛高效养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并建立了青藏高原牦牛现代养殖与生态协调技术模型。
实践出真知,将近五年时间的探索,试验证明: 2岁的母牛即可产犊产奶,一年一胎,两年实现繁殖率88%-94%;30个月大的公牦牛体重可达到290公斤,母牦牛215公斤。而传统方式牦牛繁殖两年仅一胎,4岁牦牛繁殖率只有50%左右,30个月大的公牦牛体重仅有160公斤。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这场掀起祁连草原的科技革命,不但转变了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更主要的是开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历史再一次悄然嬗变。
“现在我们从牦牛的养殖、挤奶一直做到了奶酪加工,还研发出牦牛专用挤奶器,与以色列一家公司合作建立了日处理鲜奶的微型奶酪生产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祁连县的畜牧业将会大有作为。”据祁连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把项目有关成果迅速转化并应用推广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下一步要依托全县条件成熟的合作社,加大推广力度,使科技攻关的成果用之于民,为民谋福利。
高原寒冬,冷气袭人,却阻挡不住乡亲们求突破、谋发展的干劲。这两天祁连县前期甄选出的包括峨堡镇黄草沟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5家合作社开始做分群舍饲、专业培训、兴建牛棚等前期的准备工作,为今年开春时这项技术的应用推广打好基础。
“以前传统的牛羊养殖产量不高、浪费不少,专家给我们带来的新技术让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黄草沟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文革脸上扬起一丝微笑,用一口“藏普话”告诉记者。
对于牧民来而言,只有可卖的畜够多够大,才能有更多收入,而一年一胎的高原牦牛现代养殖技术恰恰体现的是这个卖点,彰显的是牦牛经济的巨大魅力。(张海虎 芈峤 邢曼玉 宋明慧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