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十年,生态畜牧业绘就绿色发展壮丽画卷
青海新闻网讯 十年的生态畜牧业实践发展当中,我省成功探索出了天峻县梅陇、泽库县拉格日、都兰县哈西娃、甘德县岗龙等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经营新模式,畜牧业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组织和科学利用,推动了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牧民增收的多赢。
(一)
蒙蒙细雨中,一望无际的“草海”绵延至天边。远处如雪团般奔跑过来的羊群,将雨水滋润的草原,映衬得更加绿意盎然。
“迎面向我们走过来的是合作社3 - 9岁的牦牛群,个头整齐,体格健壮,品质优良。合作社每年对牦牛进行提纯复壮,同时引进了二分之一的野血种公牛,提升牦牛的品质和生产性能。合作社现有895头牦牛,牦牛的繁活率达到了近90%。”
……
7月29日,在占地2000公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梅陇合作社的秋季草场,一群群个头整齐、体型健壮、分群饲养的羊群和牛群,正接受着参加生态畜牧业建设十周年总结暨现场观摩会代表的“检阅”。
“通过合理的组群,梅陇合作社优化了畜群结构。在重新组群之后,择优遴选优秀的放牧员,明确奖惩措施。这样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解放了多余的劳动力,分流出来的劳动力,有的进入了合作社生产,从事一二三产,有的根据个人意愿,去开商店、跑出租,有效调整了社员的收入结构,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海西州农牧局局长潘立清介绍。
十年的生态畜牧业改革建设,各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有效解决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全省组建季节性养殖场232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人工草地面积达到473333多公顷,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像泽库县拉格日村近5年来草场草产量提高10.5% ,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省农牧厅畜牧处教授罗增海说。
海西州农牧局生态办主任罗青宝告诉记者,据海西州草地生态监测数据显示,全州草原产草量亩均增产15-20公斤,每公顷达到1618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10% 。
在碧绿的草原徜徉,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奇迹,观摩的代表们久久不舍离去。
现在的梅陇村,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文明富足,很难和十年前那个贫困村联系起来。 2008年以前,由于牲畜超载严重,草场生态严重退化,草场承载力持续下降,人草畜矛盾突出,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传统的畜牧业发展进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2008年,梅陇村年人均收入只有4800元,48户人家,贫困户就占了16户,是天峻县典型的贫困村。
而梅陇的这种境况当时在广大牧区普遍存在。
2008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做出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大决断,并提出了“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从机制体制上创出一条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开始了生态畜牧业建设与探索的伟大征程。
当年,梅陇村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7个试点村之一。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梅陇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梅陇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人草畜三者之间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保护草原生态,增加牧民收入这一根本目标,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
从实施搭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行、转型发展为主的发展战略,到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饲草料产业、落实草原生态奖补、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再到强化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提升科技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打造特色品牌、拓宽增收渠道……十年的探索性实践,草地生态畜牧业在全省广大牧区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在理念、机制、制度方面收获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有益成果。
去年,我省生态畜牧业工作入选“ 2017年中国三农创新榜”,这是我省农牧工作也是全国的牧区和畜牧业工作第一次入列创新榜单。
在2018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点评:青海确定了生态优先的原则,把守住生态红线作为一条底线,真正按照“以草定牧”来组织实施。在对草原农牧修复、依草定牧等领域,青海找到了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实现办法,也为我们实施草原奖补政策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
这些天,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的村民永红,格外开心,他们一家三口马上要搬进168平方米上下两层的新别墅了。
“这房子我们没有掏一分线,里面的沙发、电视和其它的家具都配好了,我们直接搬进去。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大家伙儿心里都特别高兴。”
和永红一样,马上要搬进别墅的青德门一家也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个房子我们一家四口住着宽宽敞敞的,里面什么家具都有,还有暖气,别的合作社的人都羡慕我们。”
都兰县农牧局畜牧办主任严作云告诉记者, “村里48套别墅总投资近3000万元,是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为全村村民修建的,算是给村民分红。房子从开工到装修,牧民不掏一分钱。首批有8户牧民马上就要入住,其余的也会在10月前全部搬进去。”
“草皮挡不住牛羊啃,有女不嫁哈西娃……”曾几何时,哈西娃村是贫困村的典型, 2009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村集体负债2万余元。
2009年底,哈西娃村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所有牧民入社入股,并实施股份制改造工作,以草定畜、核减牲畜、整合资源、划区轮牧,放牧牲畜从原来的近5万头下调至1万余头。依托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建起了枸杞、蜂蜜、蘑菇加工车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9500元。
“这个野生大蘑菇在西宁就有卖的。现在仅仅是蘑菇生产这一块的收入,就解决了我们哈西娃村所有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还有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补助。现在野生蘑菇的加工销售,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讲解员阎英介绍。
“我去年来和今年来,感觉就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一年一年在转变。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哈西娃村党支部一班人在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在各方面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带领村民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成功发展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作为支部书记,回到家乡后也要借鉴哈西娃的经验做法,转变思路,把合作社发展得更好。”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村支部书记长寿感慨。
“看了哈西娃,我就想,我们合作社也要好好发展,将来也能给社员每人一套别墅。哈西娃的产业发展,对我启发相当大,他们合作社的管理、运行,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企业的运行方式,相当正规。合作社只有这样发展才能壮大。看哈西娃外聘的这些人才,特别羡慕,我们合作社现在欠缺的就是这一块。”都兰乌拉斯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巴音达来坦言。
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认为,“我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历经十载,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生态畜牧试验区建设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典型,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可以说这十年,是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奋进的十年,更是汲取群众创造、凝聚集体智慧、提升转型发展的十年。”
目前,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个,实现了纯牧业村全覆盖。重点建设的100个以上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中, 85个试点社基本完成股份改造,大部分合作社实现年底分红。梅陇、拉格日等6个合作社被授予“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创新示范基地”。
(三)
“这是用传统的手法手工刮制的皮子,一天只能生产两张,如果换成机械的,一天可以生产30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个简单的小机械我们正在申请专利。合作社去年生产了9000张皮子,利润达到30万元。现在我们的商品类别也有很多,像皮具、皮包、皮衣、装饰品等。”
在天峻县佐陇合作社的民族特色皮革加工厂,讲解员做着详细介绍。早在2011年,佐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就带领全村走上了村企共建的蜕变之路,建立了合作社+牧户+企业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 2016年,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对已入股的牲畜和草场进行重组。 2017年,佐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总收入达到73万元,最高分红26681元。
2017年,由天峻县14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跨乡镇联合起来组建的县级玉舟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分红总金额达1304.4万元,天峻县的1400余名牧民收到了20000元-70000元不等的现金分红,牧民们用麻袋将钱背回家,一时传为佳话。
在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心里,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为畜牧业转型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态、产业、技术、群众和经验基础,也为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坚定了信心,注入了动力。
“十年来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传统畜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 65%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办了畜产品、工艺品、民族服饰加工等社办企业,大部分合作社组织劳务输出,创办了运输、建筑、餐饮、住宿等二三产业,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二元收入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哈西娃、梅陇等发展经验佐证了一二三产融合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活力所在。”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也做了积极的肯定,“通过股份合作社带动牧民尤其是贫困牧户脱贫,是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立足一产,提质增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是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前提,青海省探索出的这些举措和经验,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2017年,我省100个生态畜牧业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11856元,比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出25.3%。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7291元提高到2017年的8876元,平均增速为12.5%。
“生态畜牧业推进过程中,始终将维护和实现大多数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农牧民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方向,合作经营,破解保护千家万户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不仅保护了农牧民的根本利益,实现适度规模发展,使农牧民过上了好日子、富日子,而且为精准扶贫探索了经验。”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
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10年来,省政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研究部署,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从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于2016年设立了每年1个亿的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各州、县利用财政支农、省外援建等资金达2.6亿元以上,撬动大量社会投入。
十年风雨磨一剑,砺得草原绽新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省广大牧区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草地生态畜牧业正在迎来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生态畜牧业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