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薪博士放弃工作上辽宁舰 成为航母女军官
资料图:辽宁号航母甲板
原标题:百万年薪博士放弃工作上辽宁舰成为航母女军官
梦想,与文化有关吗?
是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底蕴,总是造就不同文化内涵的梦想。特别是,蕴含在国家民族发展当中的梦想,更有其特有的文化品质。
航母,是数代国人执着追求的梦想。这一梦想当中,凝结着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刚决果毅的文化精神,铺垫了百多年以来饱含风雨沧桑的历史,寄托了当代中国军人的不懈追求与历史担当。这一梦想,紧紧联着中国梦强军梦。
航母文化是一种极具现代气息的强军文化现象。透过航母文化的点点滴滴,我们看到了文化精神的传承,看到了文化理想的绽放,更看到了一座座追逐梦想的群体雕像。这样的文化景观让我们感受到,强军文化已经渗透到一代官兵的精神世界,正从强军实践的各个侧面不断催生出新的时代风采。
遥望深蓝,我们有理由告诉祖国母亲,那激荡内心的梦想,正在破浪而行,开启新的航程。
随辽宁舰出海训练归来,我的眼前常常会闪现那抹蓝,那些激情澎湃的青春面孔,那些撼动山河的闪亮瞬间……它们时而像一幅幅黑白照片,时而又化作一束束耀眼的光芒。我知道,这是文化的力量,是航母在我内心深处激荡起的阵阵回响。
梦想的文化魅力在于,看似闪烁朦胧,但即使在最远的地方也能获得感应,并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韦慧晓是我上舰后认识的第一位女舰员。她是一名壮族女子,高挑的个儿,清秀的面容,利索的短发,虽然一说话就笑,但是掩盖不住眼神中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果断。
入伍前,她有着不凡的经历——南京大学本科,中山大学硕士博士,赴西藏支过教,赴北京当过奥运会志愿者,赴比利时参加过中欧青年交流活动;她是“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中国研究生》杂志封面人物、享受年薪百万的华为集团金牌员工……然而,博士毕业时,她主动给海军有关部门自荐:“我申请加入海军,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因为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如果组织上批准我,我将全力以赴,矢志报国!”
她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朋友的不解,光鲜的头衔,姣好的面容,再加上22年的勤学苦读,难道就是为了当一名水兵吗?面对这些不解,韦慧晓淡淡地说:“干事业的机会有很多,但能够干一份关乎民族崛起的大事业,这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我爱航母,我愿终生嫁给航母!”韦慧晓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辽宁舰上第一位女博士军官。
政委梅文告诉我,第一代航母舰员中,有飞行员舰长、博士硕士舰长、全训合格舰长,有留英留俄的各专业各领域尖子人才,还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学习成才标兵等,他们个个身上都有光环,都有故事。
说实话,航母生活是枯燥寂寞的,尤其出海的日子,孤寂的海面,狭窄的空间,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很快产生厌倦和疲惫。是什么让这么多优秀人才甘愿来忍受这份寂寞和艰难?在随辽宁舰出海训练的日子,我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
我们忘不了1840年到1949年间,光遭受来自海上的外国侵略就多达470余次。
我们忘不了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屈辱与伤痛。
我们忘不了1950年,在刘公岛,新任海军司令员的肖劲光,租借渔船登岛查看时发出的深深感叹:“大家要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海军司令员可是租老百姓渔船视察刘公岛的!”
我们忘不了1980年,海军原司令员刘华清出访美国时,站在美国航母飞行甲板上的铮铮誓言:“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
几代人,一个梦。
而梦,从来都不仅仅是梦。时间碾过去,百年航母梦早已沉淀成一种家国情怀,成为刻在中华儿女心头的一种文化印记,一茬茬一代代传承着。
正是这样的梦想,让他们有的放弃高薪的工作,有的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有的离别新婚不久的妻子……从四面八方如百川归海般汇聚而来。
舰长张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们都是航母梦的追梦人。”
时任辽宁舰副政委的李东友大校在关于“什么是第一代航母舰员的好样子”主题大讨论中,写过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航母舰员要做理想主义者”。
是的,让一代航母舰员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正是闪耀在他们身上的闪闪发光的梦想。这样的梦想与奋斗互相激发、交融所产生的能量,正是在航母事业中创造“航母速度”“航母奇迹”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