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奇妙之旅
青海新闻网讯
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密码,就去博物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现,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
近年来,“博物馆里过大年”日益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喜爱。
“妈妈快看,恐龙蛋化石变成这样了,这些花蝴蝶真好看......”在青海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动物厅、蝴蝶互动厅和植物昆虫厅,八岁的瑶瑶拉着妈妈的手好奇地畅游在各个展厅看着一件件馆藏标本。自然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扶老携幼来到博物馆,反映出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特别是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而且支持孩子多走进博物馆,让孩子得到历史与文化的熏陶。
春节期间,约有多名志愿者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提供讲解、引导服务。“博物馆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在节日里的新去处,更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观众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作为讲解志愿者,我很享受跟观众的交流互动。”志愿者李响对记者说。
正月十五这天,对玉石情有独钟的市民王晓云特意带着家人和朋友到昆仑玉文化博物馆来参观。她告诉记者,自己特别喜欢玉石饰品和摆件,赏心悦目的同时还有收藏价值。馆里陈列展示的各类藏品,介绍了中国文化和昆仑玉文化前世今生的故事,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昆仑玉与人类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展出的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和南极昆仑站昆仑玉牌,增强了青海省的知名度和青海人民的自信心,充分宣扬了昆仑玉的当代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如今馆藏和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新馆开放以来,推出了以时代先后为排序、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反映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貌、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其整体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为西宁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走进青海省博物馆,你不仅可以深入探寻青海的史前文明,粗犷又精美的五彩舞蹈陶盆是代表,或者跟神秘多彩的“吉祥天女唐卡”来个亲密接触,也可能为菩萨鎏金像的精美雕工而折服。
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最著名的就是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巨大彩绘唐卡。整座展馆的墙壁均是一幅幅用金粉、玉石、珊瑚等珍宝颜料彩绘的唐卡,让人耳目一新。此外还有藏医学、藏族历史文化、天文历法等场馆,丰富的展品详细描述了藏医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历代著名藏医药学家、藏医学挂图、 1300年前传统藏医外科器械以及古典籍文献向人们默默述说着这些具有历久弥新的古老故事。
近年来,围绕博物馆和文物的纪录片、电视节目层出不穷。无论是《国家宝藏》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群众都喜闻乐见,观看热情不下追剧和追综艺。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 —节目千万种,好看第一种。只有有人看了,了解了来龙去脉,才能理解历史的厚重感。如今,诸多游客携家带口特意前往各博物馆,一睹心仪馆藏的真貌。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渐旺,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
此外,在博物馆内,也有很多新玩法。或利用科技突破传统的图文说明,给你“沉浸式体验”,或与亲临现场的观众进行互动,目的就是要让普通人了解到这些文物到底好在哪儿。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些措施引发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激发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游览需求。
节假日期间,大家不再把“打牌搓麻”、“胡吃海塞”、“夜夜飙歌”等作为节日的“保留项目”,而是要找到新的过年方式,进行精神文化的补给。博物馆恰好为民众搭建了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平台。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院长艾措千认为,如今,大量观众选择到博物馆里过文化年,一方面表明,近年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博物馆热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新的亮点;另一方面,博物馆自身也锐意进取,深挖改革红利,通过举办特色展览、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力求满足人们新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在假日走进博物馆,也给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和展陈设计等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艾措千表示,面对观众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在展览与传播上不断完善,满足不同知识结构观众的观展需求。同时,打破单一的展示方式,探索不同的科技手段,让观众在多元的观展体验中获得知识。此外,还将充分利用网络与科技的传播手段,加强展览的在线展示,让无法及时来到现场的观众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展览的魅力。
据预测,今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西宁博物馆群的总参观人数突破了上万人次,单日的参观人数和总人数都刷新了纪录。
人气旺的不只是博物馆群。来自省图书馆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该馆到馆总人次相对于2018年春节期间有大幅增长。
如今过年已不再期待吃穿,让年味儿如何焕发新意?在省、市博物馆群推出的“春节档”特别展出或趣味活动,让市民和游客过了一个“文化味儿”十足的新春佳节。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在科技馆还是省市博物馆,众多游客通过在各展厅扫码收集“宝藏”,不仅能获取详细的文物知识,还能通过互动游戏体验文物制作工艺,并且在收集完各个“宝藏”后可参与抽奖,获得特色文创礼品。
春节期间,在省科技馆举办的“科学伴你贺新岁、‘猪’事顺意中国年”春节主题科普活动累计接待公众27129人。活动围绕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历法与节气的奥秘、历史故事中的科学三大主题,开展了“中国古代交通”“妙趣皮影” “解锁大师”“爆竹声声”“二十四节气环创挂饰”“日月星辰”“曹冲称象”“中国第五大发明”“商鞅方升”等23项科普互动游戏和制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公众参与其中,展厅里人头攒动,欢呼声此起彼伏。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我省公众搭建了假期参观学习的平台,充实了假期生活,而且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让广大公众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科学。
逛博物馆已然成为了大家过年的一种新方式。各大博物馆也放出不少大招,从民俗表演、新展览,到新春祈福、大讲堂等,各种特色的文化活动应有尽有。
有游客表示,将博物馆教育与文创相结合,让大家得以更深入了解精品馆藏。
“在博物馆里过大年真是大饱眼福,每一个展厅都写满故事,春节这顿‘文化餐’很棒。”市民冯杰说。
“对知识的渴求与自觉地探索,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进步的象征。这种方式的转变,恰恰体现了国人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得益于博物馆近几年‘让文物活起来’的观念”。西宁市旅游局副局长张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随着各大博物馆免费开放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内各博物馆精心筹办的各种春节活动成为吸引观众的“人气法宝”,由于我们越来越频繁地进出博物馆,这股热度带来的经济效应也颇为明显。如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线路的打造等。此外,博物馆热会带动博物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等。除逛博物馆外,其它文旅活动也日益繁荣,为观众搭建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播知识的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渐旺,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正是这些措施引发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激发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游览需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青海省提出了打造高原旅游名省的重大战略,根据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品牌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循环发展,形成以产业兴文化、以文化促产业发展的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于2017年启动新博物馆群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宁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努力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张牌,西宁生物园区将充分利用特色工业资源、藏药材、牦牛肉等绿色资源,深挖内涵、拓宽外延,积极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园区工业旅游内容。紧紧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联合青海西北骄天然营养食品有限公司青藏高原牦牛博物馆、康美中药城(青海)有限公司冬虫夏草博物馆、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沙棘博物馆、万家家博园家居建材展览馆、青海华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型机械、机床展览馆,全力打造以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青海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昆仑玉文化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体验旅游以及以工业企业展览馆为辅的工业旅游,打造生物园区博物馆群旅游聚集区,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园区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旅游目的地服务转变,促进园区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助推我省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从旅游名省向旅游大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