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印度巴基斯坦冲突历史缘由

30.08.2015  11:26

8月2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军队在双方存在争议的边境地区交火,造成至少10人死亡,50余人受伤。这当然不是双方第一次开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68年前,英属印度以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获得独立,“印巴分治“有如一把刀,劈开了原本同属一国的领土,沟壑难填。

伦敦律师雷德克里夫”、“几乎没有任何资料”、“未与任何印度人交流”、“参照一张不太准确的地图”,这四者组合在一起,就这样分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国境。这条显性的分界线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而在分割之前,同一片土地上的宗教、政治势力的裂痕早已显现。

两种宗教

印度教是南亚次大陆的原生宗教,前身为产生于吠陀时代的婆罗门教。然而公元7-8世纪前后,随着阿拉伯人的商贸和入侵,印度教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13世纪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被奉为国教。1526年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同样信奉伊斯兰教,到奥朗则布时期,其宗教歧视政策开始激化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矛盾。

这是一场地位高低的拉锯,原生的印度教被传入的伊斯兰教拉下神坛,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徒获得了比印度教信徒高级的社会地位。而18世纪英国殖民者进入,从统治者降为被统治者的穆斯林不甘心,拒绝抱英国的大腿;原本地位较低的印度教徒更愿意与英国人合作,于是社会地位和就业水平逐渐高于穆斯林,导致两教矛盾日益加深。英国殖民当局有意识地利用两教矛盾,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以分化民族抵抗力量。

两股政治势力——教派政治制度化

1885年12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在孟买成立,在起初的20年内,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由于其主张遭到殖民当局的反对,国大党开始转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为目标。

1906年,全印度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于在达卡成立,提出了“自治”、“自产”等要求独立口号。此后,穆盟逐渐成长为与国大党相抗衡的穆斯林政治势力。1909年, 莫莱-明托改革法案颁布,规定两教教徒在议会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并给予穆斯林高于人口比例的席位定额,使得此后教派政治制度化。

裂痕

1930年在伦敦举行的印度各党派圆桌会议上,国大党和穆盟在议会席位分配上产生严重分歧。1936年省议会选举中,国大党拒绝穆斯林党派与其联合执政的要求,并提出解散组织,加入国大党,及在今后选举中只能支持国大党等苛刻条件。这引起穆斯林普遍的政治危机感,于是,1930年,穆斯林诗人、哲学家阿拉马·伊克巴勒在穆盟第25届全会上发表讲话,首次提出有必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

1946年7月,印度各党派举行了制宪议会选举并建立临时政府。而尼赫鲁发表声明:所有自治计划都得经国大党首肯,且随时可被变更。此举使得穆盟宣布8月16日为争取建立巴基斯坦“直接行动日”。当天,在加尔各答,穆斯林与印度教、锡克教徒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教派大屠杀,孩子、妇女、老人都惨遭杀害。教派仇杀蔓延至全国各地。事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责对方策划冲突。

同时,国大党方面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多次请求将穆盟成员赶出临时政府。进一步强化了穆斯林建立主权国家的愿望,从而使穆盟领导人真纳接受了分割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小巴基斯坦方案”。

印巴分治

1947年6月3日,由印度总督蒙巴顿(英派)制订的《印度独立法案》公布,独立的代价是“把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保留总督、分别成立制宪议会和政府。于是,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日,真纳在卡拉奇就任总督和制宪议会主席。第二天,印也度宣布独立,英国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印巴分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道主义灾难。在此期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产生的不信任感和仇恨对后来的印巴两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影响。在旁遮普、孟加拉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穆斯林逃亡巴基斯坦,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辖区。据理查德·西蒙兹的研究,在印巴难民迁移过程中,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

分治之后,一切都结束了?

印巴分治既不是开始,也不意味着结束。分治之后,两个国家之间的间隙、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仍然在继续。就水资源来说,由于雷德克里夫线分割了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导致两国在水资源分配上出现争议。印巴关系紧张时,印度曾控制上游水源,停止向巴供水。后由世界银行介入调停,经多年努力,两国才于1960年签署《印度河水协定》,印方获得印度河流域全部水量的20%,巴方获得80%。

争议的同义词——克什米尔

两次印巴战争、1987年大规模武装冲突、1999年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以及数不胜数的边境摩擦,都能归于一个地区——克什米尔。克什米尔与印巴两国接壤,控制着通往中亚的交通孔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而它本身就是一种争议和矛盾。因为克什米尔的王公信仰印度教,倾向于归属印度或独立,而当地占人口77%的穆斯林倾向于加入巴基斯坦。1947年10月,克什米尔王公哈里·辛格宣布与印度正式合并。此举违背巴基斯坦和穆斯林的意愿,于是印巴双方先后派兵进入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

图为1947年10月27日搭乘军用飞机进入克什米尔的印军

到1948年,战局陷入僵持,双方于12月31日达成停火协议,以停火线南北分割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2/5,而印度控制其3/5的土地。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接踵而至,1972年6月28日,印巴首脑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数次举行会谈,但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占人口总数67%的穆斯林政治地位和就业水平低于印度教徒,因此反印情绪历来浓厚,并形成数十个反政府组织。1987年,反政府武装绑架了内政部长穆夫迪之女,引爆大规模武装冲突,最终造成4.7万人死亡,并重创了当地旅游业。此后该地局势一直动荡不稳。1999年5月,印巴两国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的边境冲突,成为近年来该地区边境冲突中最严重的一次。

时至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仍在继续,边界的沟壑染着太多血迹,还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