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西南印度洋上的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

18.12.2015  17:00

  中新社“大洋一号”12月18日电 (记者 董冠洋)18日清晨,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在波澜汹涌的墨蓝色洋面劈出滔滔白浪。它的目的地是西南印度洋,此行执行中国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务,按照计划还需约15天抵达。

  “大洋一号”装备如何?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船体总长104.5米,宽16米,排水量为5500吨级,全速能达到16节,是中国远洋科考的主力船舶。2002年“大洋一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增装动力定位系统。按照船长徐巍巍的话说,“虽然不能说这是当今最先进的系统,但经过十多年调试使用,它是最稳定的。

  走进“大洋一号”,位于顶层、视野最为开阔的是驾驶甲板,其下五层分布着生活区、餐厅,以及十多个实验室,包括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重力和ADCP实验室,以及地质、化学、生物基因、地震和综合网络等实验室。

  “近年来中国在深海调查装备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先进深海调查装备已实现国产化”,首席科学家李怀明对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其中包括作业深度为6000米的集成光电在线探测系统、作业深度为4000米的热液硫化物瞬变电磁综合探测系统、深海电视抓斗和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等。

  此外,诸如可视多管取样器、地质拖网、箱式取样器等设备已在“大洋一号”上常年使用,成为常规深海调查装备;先进的船舶网络系统也实现了调查与生活区域的互联互通。

  海上“孤岛”如何对外联系?

  一旦出海远离陆地基站,船舶就陷入“信息孤岛”。茫茫海天之间,海事卫星成为“大洋一号”与外界通讯的“独木桥”。

  “以前只能写邮件通家信,每天发一次、收一次”,徐巍巍对中新社记者回忆。就在本航次起航前,“大洋一号”加装了“海信通”应用,船员们通过局域网就可以在手机上与家人收发短消息,虽有所延迟,但对于每年上百天漂泊大洋的航海者而言,“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李怀明指出,这仅仅是开始,相信很快就能实现与陆地的实时网络联通。

  “海上王国”淡水哪里来?

  “大洋一号”船上设有水仓,分为饮用水、洗涤水。不同于货轮用货物压仓,为保证船体稳定,科考船还设有压载水仓。出海前,“大洋一号”共储备了500余吨淡水。

  “船上还设有造水机,通过海水制淡补充,都用于洗涤用水”,徐巍巍介绍说,船上每天海水造淡量约18吨,即便是船行至热带耗水量增至12吨-13吨,用水也有富余。此外,“大洋一号”在西南印度洋科考的五航段之间,也会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补给,每次补充淡水100吨左右。

  两万多海里航程近百人吃什么?

  “这次船上带300多个品种的菜和肉,一共100多吨”,“大洋一号”大厨曲培庆介绍说,猪牛羊鸡鸭鱼、芹菜青菜、萝卜土豆已备齐,不过“每顿饭都要按照生活标准计划好”。

  “大洋一号”此次科考将在海上行驶20160海里,近200天时间,船上一共搭载了71人。曲大厨表示,一般船舶航行20天以后就没有新鲜蔬菜了,随后都靠船上的三位厨师做豆腐、生豆芽、种萝卜苗和油菜。航段间也会在路易港补给。

  超40天海上“漂泊”垃圾怎么办?

  “大洋一号”在第一次靠港补给之前,有40余天完全在海上“漂泊”,确保不造成海洋污染是重要课题。

  “大洋一号”政委张宝明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船上按照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塑料垃圾、有毒物质四类垃圾设有相应垃圾桶。机舱污油会在水油分离处理后,将污油收集,污水将按照公约定量排放入海。

  除了消防、弃船演习,垃圾分类是所有人上船后的“第一课”。对于生活垃圾,船上每人都严格按照要求将塑料垃圾洗净收集,待靠港后统一回收。(完)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