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
2012年7月,经我省著名史地专家程启骏先生介绍,我上门拜访了民间收藏家刘平先生。刘平先生住在省委大院内的老旧楼房里,住房面积不大,显得逼仄和简陋。但当他把一册册的藏品取出,摆在我面前时,我确实感到有些震撼。刘平先生收藏的不是眼下时髦的玉器古瓷,不是字画唐卡,更不是木雕文玩明清家具。他的藏品是民国时期青海上层人士的信函书札、来往公文,还有商号之间的信函票据、契约税票,收藏数量称得上洋洋大观。
刘平是一位下岗职工,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他却痴迷于民国时期书札文档的收藏,为此几乎耗尽了自己有限的积蓄。要知道这一类书札是第一手的资料,是可以证实历史的;是可以印证历史上的事件,还原其本来面目的。但这一类的收藏又会使收藏者陷入窘境——毕竟这些信函之类不像玉器古瓷有难以预料的升值空间,也不像字画唐卡之类随时拿出一、两件便可以转换成现金。对信函书札最感兴趣的是研究历史人文相对清贫的学者们。刘平实际上是实实在在干着档案部门该干的事。数百件的信函和书札能收集到一起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不是他的努力,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信函书札不知散失在了何处,或许早已付之一炬了。他保留下来的应该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刘平先生的执著和慧眼独具不能不让人感动。为此,我当即为刘平先生题词:“披沙厘金收藏不易,证实历史弥足珍贵”。
2013年,青海省档案馆编印了《青海档案精品》一书,在选入的80件精品档案中,有一件信函是民国35年(1946年)6月,时任甘肃省兰州市私立龙岩学校的董事长李毓英写给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的。李毓英是青海乐都县(今民和县)享堂人,他虽身处异地,但念及家乡教育事业,信中恳请马麟大力兴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广泛培养人才。若以这个标准衡量,刘平先生所收藏的信函书札有相当一部分完全够得上是档案精品。
程启骏先生是最早向外界介绍刘平先生收藏的学者,撰写过多篇文章发表在省内外的报纸杂志上,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他有一篇《从马彪私札中透出的青藏战事》介绍的是时任青海玉树驻防司令马彪写给时任青海省财政厅厅长马敏斋的信,这封信涉及的便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民国21年(1932年)3月24日,玉树发生青藏武装冲突。翌年4月10日,青藏双方签订《青藏合约》,青藏武装冲突宣告结束”。前面这段文字是《玉树州志》中的记载。实际上,青藏战事的背景十分复杂。1913年秋,英国一手策划的所谓“西姆拉会议”是英帝国主义勾结西藏上层分裂集团,图谋分裂中国领土的一场闹剧,因国人的强烈反对而没能签约。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内部纷争不断,英国再次老调重弹,欲强行通过“西姆拉合约”,昏庸无能的北洋政府,已内定准备接受关于“将昆仑以南、当拉岭(唐古拉)以北作为内藏,中国不设官,不驻兵”的无理要求。妄图将大半个青海划入所谓“内藏”,从而纳入英国控制的范围。时任青海执政的马麟拍案而起,坚决反对,他向北洋政府发出通电,认为:“吾国苟有一息生气,所有划界会议应从根本否定。此约一签,终古难复,大好河山,一笔断送,凡属吾族,谁不解体!”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言行。
“九一八”事变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即占领东北全境。英帝国主义便认为时机成熟,全力鼓动和支持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发动了对四川和青海的武装进犯。进攻西康西部的藏军,被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的部队所阻,双方对峙于金沙江两岸,于是藏军又转而向北面的青海玉树地区推进。马彪信中:“今岁玉防起衅,藏酋侵扰以来,延战数月……”,正是写的这一经过。
玉树当时界于康藏之间,是西藏入青的门户,历来为马家军阀所重视。自马麟占据青海之后,为了巩固和扩张其统治势力,玉树一带的防务一直操之于马家军阀的亲族中。对于青藏战事,双方都投入了较大的兵力,在《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报告》中有如下记述:北路藏军与青军交锋于青康边境玉树一带,青军指挥马步芳,藏军指挥为厦苏代本;中路藏军与川军在甘瞻、德格一带激战,川方以旅长邓蟠村为指挥,藏方以琼让代本为指挥;南路藏军侵犯巴盐一带,藏军代本四哇冷巴率之,康南民军司令为格桑泽仁;三路战事,双方官兵总数在二万以上,历时5月,战线绵延长南北数千里,死亡在四千以上。
实际上青藏战事持续近一年,在交战地区,除藏军对民间有烧杀抢掠行为外,青海马步芳军队也多所杀戮,并对当地有关部落以“通藏”为名,罚以银元和马匹牛羊,使当地藏族人民遭受到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从本质上说,青藏战事挫败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分裂势力的图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的关注和声援。以生动的事例说明搞分裂是不得人心的,也是走不通的。
马彪的这封信虽只有400余字,但却概括了青藏战事,而马彪作为这一重大事件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第一当事人,他的信便具有了最为客观的真实性。马彪在信中写道:“国难方殷、总有尚武精神,应对复耻,何忍同室操戈。”展示了他爱国和一心报国的志向。在抗日的烽火中,马彪终于成为彪炳史册的杰出抗日将领,1937年8月,马彪被委任为青海骑兵暂编第一师师长,率青海各族八千余健儿誓师奔赴抗日前线而屡建奇功。
作为行伍中人,马彪一笔字工稳清峻,颇显功底,且行文简洁流畅,文采斐然。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刘平先生的藏品中,还有几件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以实际行动声援抗战的信函,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五月二十日,湟源县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给湟源茶粮局局长李跃庭的公函:
局长台鉴:
顷奉湟源县政府转奉青海省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函,送自由捐款册三十本。除由本会召集各界分散劝捐外,兹检送捐册一本。素稔局长眷怀国事,力挽危亡,谅能劝导僚属,慨捐囊金。洵多多益善,俾源源以接济,庶集腋成裘,众志成城,则失地不难收复,日奴不难驱逐耳。专隶敬请公安。
湟源县飞机捐款收管委员会启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二十日
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青海虽然地处偏远,远离抗日前线,但民众仍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捐款捐物,为抗日救亡贡献了力量,真正体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刘平收藏的一份传单,还有一份时任陕西省西安市洒金桥桥西清真古寺教长萧毓清致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马祥臣教长的私人信函中,也都反映了青海当时的抗日救亡活动。这些史料在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机介绍给世人,能更加增添青海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在那些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岁月里,青海人民不但派出了英勇的将士浴血杀敌,建立功勋,同时还拿出各自的微薄积蓄,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了力量,萧毓清教长致马祥臣大阿訇信中说:“青海教胞爱国之热忱超乎寻常。”便是对当时民意的最高评价。这些信函应该是弥足珍贵的抗日战争史料。对此,程启骏先生有专文介绍。
刘平先生所收藏的信函有大量马氏家族,包括马麟、马步青、马步芳等人的往来信函,还有黎丹、魏敷滋等政府要员的呈文和信函。这些曾经在青海叱诧风云的人物留下的信函和文件,对于我们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其中如黎丹,是在青海近代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黎丹是湖南湘潭人,居青海近20年,他学识渊博,深明大义,深得马麒、马麟等青海主政者的信任。黎丹先后任西宁道尹、青海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等要职,凭他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为国家的统一、地方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精心策划,多有建树。刘平先生收有时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的黎丹写给财政厅长马毓斋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为一位卸任县官求情的,读来令人唏嘘不已。陈泽藩是黎丹的湖南同乡,在湟源县任知县期间,捐出自己两年的薪水为表率,动员商家捐款借款办学,以振兴教育,开启民智,以至于卸任返乡之时,无力偿还借款,陷于尴尬不堪的境地,实在是两袖清风。黎丹的这封信情真意切,还原了一位旧时代清官的形象。
刘平先生还收藏有大量青海商号永和祥的商业往来文书,包括税单、货物清单、青海羊毛等特产在内地的市场行情。这些档案文件,对于研究青海当时的经济形态、商业活动、税赋状况、货运方式等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青海经济史的专家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刘平先生的收藏在省内外有着一定的影响,他还携他的藏品参加过一些展览,取得过一些荣誉。他的藏品也引起一些关注。2009年他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举办的书信研讨展览,应该是层次相对较高的一次展览。这次展览是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罗哲文等文化名人的积极倡议下促成的。由中国国家档案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作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共同发起。在这次展览会上,刘平获得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颁发的“珍藏证书”。这是对他多年来收藏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实际上,对刘平的收藏始终有很多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原青海上层人士的后裔和亲属,见到这些书信便有些爱不释手,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先辈的遗物留传下来不易。文史专家自然对这些文档格外看重,他们更需要在深入研读中搜寻被历史烟尘湮灭的历史真相。而书法爱好者迷醉于这些书函墨迹;黎丹、魏敷滋等人学养深厚,一笔蝇头小楷或行或草如行云流水,称得上是书法艺术的上品。即使马麒、马麟、马步青、马步芳等人的书法功底也不可小觑,且透露着他们各自的修养和个性。
我建议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辑了这一册《青海民国时期文档选要——刘平收藏书札要录》,目的自然是想让刘平先生的收藏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我觉得这批文档资料最后的归属,应该是由国家或者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档案馆、图书馆收藏,这是毋庸置疑的。对此刘平先生也是认可的。他多次拒绝过马氏家族后裔重金收藏的要求。他知道,倘若这些文档一旦失散,就如同柳絮落叶飘入茫茫大海,再将它们收藏到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3年12月份,在中央党校参加一个学习班期间,同时任国家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谈起过刘平先生的这一批收藏,杨局长当时说他会让青海档案馆派专人去看看,如确有价值,国家档案馆可以拿出部分资金支持青海档案馆收藏下来。这当然是这批文档最好不过的归宿了。
感谢为编辑这册专辑付出心血的所有同志,感谢刘平先生,感谢程启骏先生。这册专辑对我们深入挖掘青海的历史文化有着相当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实在是做了一件有益于文化传承的好事。相信这册专辑会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喜爱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