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养”之后,“薄祭”尚可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年到这个时节,人们在祭扫时因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引发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于是,”文明祭奠”、“厚养薄葬”、“殡葬改革”……又成了年年炒来炒去的话题。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上坟扫墓、祭祀先人,理所应当,义所应当。然而,这墓怎样扫、坟怎么上?或许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就不大一样了。
笔者认为,祭奠其实就是为了求得心安,那么,如果在逝者生前你就尽心尽责、尽孝尽悌,不留遗憾、问心无愧,“厚养”之后,就是“薄祭”你也心安。由此看来,只要心里在兹念兹,用何种方式祭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厚养”。
孔子就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老人生前、死后都可以体现孝心,而非只有“厚葬厚祭”才能体现孝心。
所谓“厚养”,就是当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认真地孝敬他们,细心地服侍他们,礼貌地对待他们;特别是当父母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时,更应善待他们,充分满足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像当初父母珍爱自己那样去厚爱他们,赡养他们,努力让老人家物质生活富有,精神生活丰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使其安度幸福的晚年,走完人生之途。而绝不是在他们的晚年不管不问,不帮不助,离世后却兴师动众、铺排张扬去安葬、祭奠,如此这般,也未必真能心安。
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绝不只是“上坟烧纸”,从历史来看,清明节是一个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节日,它更囊括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敬重先人、追思逝者,祭扫的方式也应与社会的发展文明同步。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符合时代要求,诸如“家庭追思会”“网络祭奠”“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新型文明祭奠方式既文明庄重、典雅节约,又倡导了一种低碳祭扫、文明祭奠的好风气,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和尊重。或许,“厚养薄祭”才是我们的先人最感欣慰的。(赵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