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养”之后,“薄祭”尚可

05.04.2015  11:33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年到这个时节,人们在祭扫时因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引发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于是,”文明祭奠”、“厚养薄葬”、“殡葬改革”……又成了年年炒来炒去的话题。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上坟扫墓、祭祀先人,理所应当,义所应当。然而,这墓怎样扫、坟怎么上?或许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就不大一样了。

  笔者认为,祭奠其实就是为了求得心安,那么,如果在逝者生前你就尽心尽责、尽孝尽悌,不留遗憾、问心无愧,“厚养”之后,就是“薄祭”你也心安。由此看来,只要心里在兹念兹,用何种方式祭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厚养”。

  孔子就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老人生前、死后都可以体现孝心,而非只有“厚葬厚祭”才能体现孝心。

  所谓“厚养”,就是当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认真地孝敬他们,细心地服侍他们,礼貌地对待他们;特别是当父母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时,更应善待他们,充分满足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像当初父母珍爱自己那样去厚爱他们,赡养他们,努力让老人家物质生活富有,精神生活丰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使其安度幸福的晚年,走完人生之途。而绝不是在他们的晚年不管不问,不帮不助,离世后却兴师动众、铺排张扬去安葬、祭奠,如此这般,也未必真能心安。

  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绝不只是“上坟烧纸”,从历史来看,清明节是一个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节日,它更囊括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敬重先人、追思逝者,祭扫的方式也应与社会的发展文明同步。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符合时代要求,诸如“家庭追思会”“网络祭奠”“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新型文明祭奠方式既文明庄重、典雅节约,又倡导了一种低碳祭扫、文明祭奠的好风气,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和尊重。或许,“厚养薄祭”才是我们的先人最感欣慰的。(赵丕权)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