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千里草原焕发生机——我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探索与创新综述

09.02.2015  11:46

  保护草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富、草美、牛羊壮的田园牧歌,这是青海人的梦想,也是维护“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生态环境完整性的重要基础,更是青海在经济总量小的情况下能够给全国做的最大贡献。发展生态畜牧业,从最初的7个纯牧业村合作社试点,到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全覆盖,再到现在961个村、11.5万牧户受益,青海已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之路。

  这条路匆匆走过七年。青海人走得艰难、走得坚强,更是走得踏实、走得豪迈,在全国牧区率先创出并实践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牧业资源重组新机制。

  尤其,省委、省政府确立“生态立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等新任务,和农业部在青海设立“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决定,给青海千里草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为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全国重要牧区的青海,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因产业结构落后、生产方式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缓慢,牲畜无序发展和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等诸多落后的经营方式下,致使一些草场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导致草地畜牧业步入艰难发展境地。

  在我省牧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与市场经济对接。突出的矛盾,凸现的“短板”,使牧民留,发展难;走,又因缺乏技能、语言不通,处于两难困境。

  统计显示,如今我省牧区人口达75万,是1949年的3.4倍,人均草场面积从那时的2158亩锐减到635亩,人均占有牲畜也由35头减少到26头。

  5.4亿亩天然草场,只有4.74亿亩可利用。按照科学方法测算,全省牲畜超载,靠扩张牲畜数量的路已走到尽头。这一现实,让草地牲畜业发展一度陷入了十字路口,徘徊不前。

  对于青海而言,无可比拟的生态地位需要顺势面为,处于两难困境中的牧民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丰富而多样的资源优势更需急切地变为经济优势。

    (二)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起点定格在2008年。这一年,全省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要求,拉开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两年后,迅速覆盖牧区883个纯牧业村。

  实践证明,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通过建设,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能对接的问题,有效化解了草地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使分散的生产经营逐步向规模、集约、产业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

  为有序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青海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为探索推进阶段;第二步为提高完善阶段;第三步为巩固提升阶段。

  围绕这个总目标,全省宣传动员到位、指导服务到位和示点示范到位,坚持“四位一体”综合施策,并强化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坚持典型示范、提升科技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打造特色品牌、拓宽牧民转移增收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八项措施。

  2012年,都兰县沟里乡智玉等3个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整合到一起,组建起合作联社,使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内重组和优化。同时,合作联社利用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的运行模式,与青海山金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社占80%股份),当年联社人均分红830元,使沟里乡年人均收入提高到7700元。

   (三)

  天峻县梅陇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将牧民入股的8819只藏羊,按性别公羊单独组群,母羊360只为1群分成24群进行放牧,改变了过去分散养殖局面,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仅2013年数据显示,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济总收入达510.9万元,其中一产收入378.9万元,三产收入132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8900元(不包括政策性收入及个人创收),对比合作社建设之初增加了14277元,年均递增32.5%,远高于同期全省农牧民纯收入增幅。

  目前,全省已全面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于2013年启动第二步发展计划,已有78个半农半牧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其成效表现在:合作社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成果得到巩固,牧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经统计,全省961个合作社,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均达到66.9%以上,其中通过省级考评认定的50个合作社,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分别达到了82.6%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近16个百分点。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的经营和技术服务,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为牧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2014年牦牛复壮面比2010年增加36万头、藏羊本品种选育面增加54万只;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母羊在枯草期失重比传统放牧母羊减少8公斤,羔羊繁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羔羊6月龄活重提高14至21公斤,加快了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现在,全省已完成减畜570万羊单位,超载牲畜核减率达到100%。据省草原监理站监测,2014年天然草场产草量达到平均每亩173.53公斤,比2011年提高9.06%。

  当前,全省65%以上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办不同规模的特色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厂,有12个合作社利用旅游资源发展餐饮、住宿业,有3个合作社利用矿产资源与企业共同开展矿产开发。

  近4年,生态畜牧业在全省推广,使牧区六州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18.6亿元,比2010年的74.6亿元增加44亿元,年均递增6.8%,高于同期全省农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而牧区六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6266元,比2010年时的4062元增加2204元,年均递增15.5%,高于同期全省农牧民增幅。

  张黄元说:“全省牧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二元收入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罗连军)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