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五下村:塘川河畔隐匿神奇传说
龙头崖
塘川河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川流不息的塘川河在这里静静流淌,孕育出眼前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龙头崖在这里守护,让一方百姓安居乐业。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五下村,一个被人们称为青海省会西宁“后花园”的地方,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让这里多了些许现代化的气息。当然,这里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值得我们去探寻。
河湟郭氏在此繁衍生息
提起五下村这个名字的由来,村党支部书记郭邦峰向我们娓娓道来。据说,五下村最早不叫五下村,而是叫五其村,当时,整个五其村共有2000多户村民,后因村子发展较快,人口也越来越多,于是将五其村分为了五上村、五下村、后山村三个村子,从此也就有了现在的五下村。如今的五下村共有1500多户村民,算得上是一个大村子。
相信如果不去探寻,很多东西都将成为鲜为人知的故事。对于五下村的历史渊源也正是如此。郭邦峰的父亲郭起寿是村子里的老人家,他和村子里的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寻根溯源,编撰整理家谱,关于村子的历史渊源,他似乎更有发言权。据郭起寿介绍,这个村子虽然名为五下村,但90%的人口都姓郭,他们都是脱脱丞相的后裔。
据相关资料显示,脱脱丞相是元朝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脱脱,也叫脱脱木儿,字大用,蒙古族,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在脱脱的大力倡导下,元朝恢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公元1343年),脱脱主编了《辽史》《宋史》《金史》。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脱脱出任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赢得灾民爱戴,被赞誉为“贤相”。
公元1355年,脱脱丞相含冤而死。脱脱丞相去世后,他的后裔随之散佚在了全国各地。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今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附近的郭氏祖坟被征占。在郭氏祖坟里发现了一座刻有《郭氏太祖墓碑记》的墓碑。推开郭氏家庙厚重的木门,我们看到面积不大的院子中央有一座红柱绿瓦、飞檐流角的六角亭子,一座高大的墓碑静默矗立在六角亭的正中央。墓碑的碑首、碑身和碑座总高约三米,宽约一米。碑身正面中央刻着许多文字,两侧隐约可见龙纹,背面也刻有文字和团云图案。郭氏太祖墓碑上的文字经过多年的风蚀雨浸很多字迹都已模糊,但是因为有人用红笔描摹过,所以大多数的字迹都还可以辨认。
墓碑是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立的,碑文中详细介绍了河湟郭氏一族从明朝洪武二年到清朝嘉庆八年以来的发展状况。碑文介绍,郭氏一族在青海的第一代先祖名叫郭玉,也叫郭六汗,祖籍北京顺天府良乡县石羊村,上世相传为元朝脱脱丞相后裔。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被皇帝赐姓郭,封骠骑将军陕甘西宁卫佥事。之后,郭氏一族便在青海大地上繁衍开来。他的后裔一部分定居在了互助县塘川镇,也就是现在的五下村,还有一部分定居在了湟中县的丹麻镇。“湟中县丹麻镇现在还居住着100多户郭氏人家”,郭起寿老人说。如今的五下村已经繁衍了28代郭氏后裔,他们勤劳致富,过着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
龙凤滩
兴塘大桥
一个关于龙头崖的故事
村落间,一条略宽、略有些浑浊的河流静静流淌着,这便是塘川河,这条河流里的水是从南门峡水库而来,它孕育了这方百姓的幸福生活。据郭邦峰介绍,儿时,塘川河清澈见底,连下面的白石头都清晰可见,这里也是他们儿时玩耍的乐园。塘川河上一座石桥横跨两岸,岸这边是五下村,岸那边是水湾村。据了解,十多年前,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在没有使用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原五其村村民举全村之力在塘川河上架起了这座桥,并命名为“兴塘大桥”,意为希望此桥能够振兴塘川。
站在桥头,四处仰望,远处一座山映入我们眼帘。看似普通的山却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顺着郭邦峰所指方向远远望去,对面山上有段凹凸不平的山崖,郭邦峰说那是“龙头崖”,之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龙头崖”,是因为外形像是一个龙头。细细观望,我们发现那段山崖确实与旁边相连的其他山体有不同之处,但却看不出龙头的模样,只能说是似像非像而已。
关于龙头崖还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最初的龙头崖像极了龙头,远处观望犹如一条巨龙仰天长啸。恰好,龙嘴正对着附近的刘家庄村,恰逢刘家庄村那几年连连遭受冰雹袭击,严重影响了庄稼的收成,而附近其他村庄却风调雨顺,安然无恙,村民便认为祸起“龙口”,于是便拿了炸药放入“龙口”将其炸毁。说来也怪,炸毁后,刘家庄村再也没受到像之前那样的冰雹之灾。传说也好,谣言也罢,可见当时龙头崖的形象程度有多高了。
龙凤滩造福一方百姓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龙是吉祥之物,有龙则必有凤,也就有了所谓的“龙凤呈祥”。五下村对面是龙头崖,龙头崖的对面则是一片滩地,滩地上种植着各种果树,这里被当地人称为“龙凤滩”。
龙凤滩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滩地,按照地势特点,这里更适合种植庄稼。在刚刚实行包产到户的那个年代,这里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土质发生了变化,土壤变成盐碱地,无论种植什么,都会被烧死,无法生长,曾经的致富地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荒废了40年之久。
如今,这一片开阔的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为了不荒废这片平整地,郭邦峰申请资金在这片盐碱地上铺设了2米多厚的土,将盐碱地再次变为了宝地,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他响应政策号召,带头在村里成立了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让村民将土地流转,以入股分红的模式参加村里的统一规划,将这片“凤凰滩”开发打造成乡村旅游景区,解决土地荒废的同时还可以解决村里人就业问题,更能让村里人得到比耕地更多的收益。用郭邦峰的话说,这里有龙有凤,人杰地灵,他要带领村民一起打造出一派“龙凤呈祥”的祥和景象。
郭氏太祖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