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推双选”让海东农村入党选干充满生机
近几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利益关系趋于多元化,农村政权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新动向。突出表现在:发展党员“近亲化”,村干选举“世袭化”,两委班子“家族化”,利益分配“暗箱化”,干群关系“紧张化”。严重污染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丧失了干部队伍的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造成了分配不公和腐败滋生;挫伤了农村能人参与村务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发展和民生改善。由此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激化,不稳定因素增加,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海东市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摸索农村干部选用新机制,制定确立的“双推双选”制度,有效遏制了上述现象,开创了农村发展党员、选用干部新局面,给农村党政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村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使村民福祉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的各种投入全面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大农村建设、扶持、扶贫等投入,流入农村资金项多量大,使村干部有了更多支配权。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有些村干部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受利益驱使,滋生了重权思想。具体表现在,将手中的权力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主观把持权力,不惜牺牲客观一切;在发展新党员时,少数村党支部书记不愿培养发展新党员,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存在压苗保位、嫉贤妒能的现象,有意把对致富能力强或优秀入党积极分子拒之门外,造成党员队伍后继乏人;采取近亲繁殖,将近亲作为唯一的对象和标准;在选举村干部时营私舞弊,培植亲信,发展家族势力,将农村公权视为部分人获取利益和支配权的砝码;在选举中蒙蔽群众,施以小惠骗取好感,编造事实获取信任,以此达到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目的;有些常年在外发展,根本不关心本村发展的人,趁换届选举之际回村威逼、破坏选举,在村“两委”安置眼线,放大树立自我形象,从中捞取利益等。由此导致了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偏低,“两委”班子年龄老化,工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群众对新发展党员不满意,对新当选的干部不信任,党员的先进性和“两委”的作用力受到挑战。
对此,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新途径,摸索农村干部选用新机制。按照“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重点从年龄在18至50周岁,宗旨意识强、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青年和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中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户代表”会议推荐、个人自荐、村民小组10名以上联名推荐、党员5名以上联名推荐及村“两委”、青年、妇女等村级组织分类推荐等形式,按每村15-20名推荐出“优秀村民”初步人选。然后由村“两委”进行审核,并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按不少于20%的差额比例进行民主票选,再将推选出的“优秀村民”在村务公开栏里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党委备案。
“双推双选”制度是推动基层党内民主的有效尝试,是村支部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的新机制,在发展党员中通过群众推、组织选,将农村发展党员准入关口前移,赋予了群众更多的民主权利,从源头上拓宽了视野,优化了结构,强化了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增强了发展党员工作的公信度和群众对党员的认可度。“双推双选”制度的推行,让优秀村民推选的全过程透明化,使党员群众可以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发挥了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夯实了发展党员工作群众基础,有力提升了农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开放度和公信度,充分保障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了基层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发挥了基层民主的整体效应。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破解了后备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将后备干部选拔的源头延伸到“优秀村民”的推选,拓宽了选人用人的渠道,将一大批农村优秀青年选拔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当中,使有能力、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效解决了村“两委”换届时无优秀干部人选的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这一体制的创新,还群众于民主,让群众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和发言权。从村民主观愿望上说,新党员的苗子是从村民的心里长出来的,村干部的入选是由村民一步一步酝酿后走上岗位的,村民当然会拥护自己心目中值得信赖的人,从源头上做到了满足群众的需求;从客观事实上讲,村民选出的“优秀村民”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可以说是能人、能干敢干的人,这就意味着农村党建和班子建设有了纯洁性、先进性,能够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能够代表村民利益为官从政。这也无疑是村民们的福音福祉,是“三基”建设在海东市迈出的扎实一步。
近一年来,通过推行“双推双选”制度,全市共推选出“优秀村民”21026名,从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4765名,选拔村级后备干部5126名,发展农村党员489名。从源头上确保了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了干部的作为性和责任性,确保了农村“两委”班子坚强的政治保障,对稳定基层、发展基层、造福群众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