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绿色发展之歌——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纪实(下篇)
如果说,源头防控是湟水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那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就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二道防线。为了让湟水河清如许,湟水流域各州、市、县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一项美化、净化家园的行动在各地展开……
整治农村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在海晏县三角城村,户户都有垃圾箱,村子里设置了垃圾斗、清洁车、垃圾箱,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得以收集,整个村庄干净整洁。
青海湖乡修建了生活污水管网、玻璃钢化粪池等设施,实现了生活污水的全收集。
昔日农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畜禽粪便遍地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村民们告别了脏乱差的日子,过上了清新、整洁、明亮的环保新生活。湟源县克素村马生录告诉记者,自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以来,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乱倒污水垃圾的现象没有了,村卫生室夏季前来就诊的群众比往常降低了40%,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河滩地上,建起了投资260万元的JSBC污水处理系统,这是我国农村首家运用日本项目建起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200立方,周边6个村600多户的生活污水实现了收集处理。
2011年至2013年,我省在沿湟流域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水源保护、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特色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交通、水利、造林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相结合,与农村改院、改厕、改圈、改炕、改灶的“五改”相统一,连片整治村庄747个。
在海晏、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乐都、民和等地,记者看到,昔日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已被如今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取代,农村连片整治项目,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修筑污水处理厂,加强在线监测,净化水质
在湟水河源头的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记者看到:这里建起了海晏县污水处理厂及西海镇污水处理厂,两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为日处理2000吨污水规模,经处理后污水排放达到一级B类标准,标志着源头生活污水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经监测,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10至2013年,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及省本级财政资金15.14亿元,用于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先后在流域各州、市(县)建起了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并实施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以及西宁第一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西宁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宁湖湿地工程项目等重点治污工程。实施平安、民和、互助、乐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工程。
以上项目建成运营后,沿湟流域污水总处理规模可达36.7万吨/日,西宁市区和沿湟各县的生活污水收集率将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西宁市小峡桥断面的水质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针对沿湟各地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不足、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我省为湟水流域14个污水处理厂运行补助资金956.7万元,确保污水处理厂"建得起、转得起、管得起"。
国家加大对黄河上游水污染防治投入力度,在我省实施16个重点工业污染防治项目,中铝青海分公司、西部锌业等大型企业的废水深度治理,黄河嘉酿、久美藏药、铝型材厂等重点企业废水治理技改工程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西钢集团筹资8000万元建成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湟水流域涉水重点工业企业98家已建成运行的水污染防治设施128套,处理能力达13.8万吨/日。
记者在中铝青海分公司、西宁特钢、西部锌业西宁钢厂、亚洲硅业、青海桥头铝电等企业看到,企业的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均在正常运作,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实现了达标排放,不少企业将治理后的中水或回用或用于绿化,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不仅减少了企业成本,还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近几年,湟水流域共淘汰落后产能500多万吨,其中碳化硅11.2万吨、铁合金49.53万吨、电解铝16.97万吨、水泥422.8万吨。
为全面掌握湟水流域水质状况,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我省在建起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基础上,投资898万元,在海北金滩、小峡桥、民和桥断面4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流域内设置了13个省控断面;在流域14座污水处理厂建起了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在33家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在58家企业安装了83套视频监控设施,实现了企业自动监控装置与国家、省、市州地三级环保部门联网,湟水流域重点污染源的"全测控"的目标得以实现。
截至2013年10月底,西宁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湟水流域8个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率先完成"十二五"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目标,提前实现国家"十二五"省会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县城达到60%的目标。
按照水环境功能目标评价:2013年1-10月湟水流域17个监测断面有7个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目标,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1.2%。Ⅰ-Ⅲ类水质断面6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至2个。其中,小峡桥与民和桥断面达标率分别为80%和50%,较2010年同期分别提高了55和17个百分点,实现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小峡桥断面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98 mg/L和0.375mg/L,较2010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0.1%和24.9%,民和桥断面氨氮平均浓度为1.727 mg/L,较2010年同期下降了2.04%。
滨河路水清岸绿,综合治理成效初显
初夏时节,漫步在城中滨河路或城南新区南川河岸人行道上,两岸的绿化带栽植了各种树木、花卉,绿树、花圃、奇石交相辉映,蜿蜒的小路铺着鹅卵石,曲径通幽,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岸边的垂柳映入水中,呈现出水清岸绿,水天一色的滨河景观。昔日垃圾成堆、藏污纳垢的南川河道,现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2009年,西宁市政府本着"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投资2.45亿元,将海山桥上游至城南新区园丁桥段约6公里河道建设成了"自然生态式"河道,打造"水清、岸绿、自然、休闲"的生态河道。同时,设计了防洪设施,将南川河防洪标准由不足三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市民们欣喜地看到,湟水河主要支流南川河城区段水质清澈见底,河道两旁花红柳绿,满目宜人美景。这是西宁市实施湟水河治理中的项目之一"清水入城"工程带来的显著变化。
尽管西宁市在南川河城区段修堤造坝,河道景观大为改善,但由于多年来的雨水侵蚀和上游滥采,大量泥沙沉积河道,致使城区段河道景观水体循环差,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河道内水藻蔓延、蚊蝇滋生,极大地影响了城区景观和环境。
为了让西宁"三河六岸"清澈干净起来,西宁市投资4884.8万元,启动了南川河"清水入城"工程,将湟中县大南川水库清水引入南川河,同时对南川河城区段3.2公里清淤8万余方、建钢制溢流坝14座,并在五四桥至湟水河交汇段维修原八叠水系实验河心岛2座。"清水入城"工程为古城西宁增加不少的"灵气"。
记者在湟源县、互助县、平安县、乐都区、民和县看到,县城河道两岸都已实施或正在实施河道整治项目,滨河景观带的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