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发展成果惠民生 让百姓生活更富足

20.05.2017  16:53

这是百姓日子更红火的一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2元,比上年增长9.4%,“钱包”鼓起来,生活更精彩;

这是民生底线更扎实的一年——15年免费教育稳步实行,率先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开工率和工程进度均居全国前列……民生福祉水平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是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千方百计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握民生脉动,好政策惠及更多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青海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面积占比都在高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

回望来路,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治青理政思路继续锁定“民生坐标”,百姓的更多小目标变成了现实,更美好的民生图景正在激励全省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昂扬奋进,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行。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省各级干部工作的着力点。

9.4%——百姓钱袋子没缩水。

2016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2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0235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经营净收入2629元,增长7.5%;人均财产净收入863元,增长7.5%;人均转移净收入3575元,增长6.0%。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775元,比上年增长8.6%。

枯燥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惠民保障政策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更加给力。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经济稳中向好,百姓致富有方,消费多姿多彩,生活安定有序。

11.6万人——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2016年是脱贫攻坚首战之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全方位构建和落实“1+8+10”政策体系,建立驻村帮扶“123”工作机制。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援青层次不断提升。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一年来,6个县、404个村11.6万人告别贫困,昔日的穷乡僻壤充满希望和生机。

75.5%——财富蛋糕向你我倾斜。

过去一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9.9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22.55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林水、扶贫、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均有合理的增长。

一组组数据显示着,政府给群众办的好事实事一件接一件,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向民生工程,主要民生领域财政支出仍在75.5%以上。政府压缩一般性支出,更多用于改善民生,把财富蛋糕“大头”分给百姓。“十三五”关键之年,千家万户感受到“民生清单”的厚重温暖。

解除后顾之忧,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许多人。党和政府下大力气破解这道难题。

西宁市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国脱颖而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南门滩村的村民张生泰,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时常需要进城看病。“城里医院看病的人太多,每次去一趟都得花上一天时间。”如今,他惊喜地发现,以往排队也挂不上号的省城专家居然来到了家门口。“现在看病是抬脚就到、挂号就看。”这是西宁市成立第一医疗集团后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不仅如此,我省全面启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适时调整医保、最低生活保障等多项民生指标。

生活在成都的77岁青海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朱兆邦,患有癌症,每次住院报销结算前后耗时近一个月时间,而通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理出院手续仅用了10分钟。朱兆邦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为我们退休安置人员解决了大难题!”

与此同时,将全省52万扶贫建档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额资助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大限度减轻扶贫建档贫困对象的医疗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发生……足以证明,我省医疗改革加速推向深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投向促就业。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仍要“快马加鞭”。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让劳动者感受到温暖:减免税费,身处经济下行期的小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岗位更稳定;简化开业手续、给予小额贷款,创业的路走得更顺畅;启动“春风行动”暖人心活动,实施贫困人口和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促进更多的困难群体、更多大学毕业生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好政策激发着活力,全省就业人数不降反升。一年来,全省新增城镇就业6.3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9%,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34家。

——安居才能乐业,房子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也牵动着党和政府的目光。

村里修了广场和活动室、游牧民进城住上了新房、孤寡老人的生活有人照料……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各族群众的生活里,过去几年间,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说起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家住共和县游牧民定居点,赛钦家园的豆拉太连笑容中都盛满了幸福:“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搬进了县城,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

这是豆拉太这几年生活中最大的变化,也是全省可圈可点的民生工作中又一个亮点。

在去年实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8.06万套、农牧民危旧房改造6.5万户的基础上,我省今年还将实施5.6万户棚户区改造和6万户农牧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圆更多人的安居梦。深入推进“1+8+10”政策落地,确保实现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这是一串温暖人心的数字——

今年我省将继续办好民生实事: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8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85%以上;新建及改扩建75所公办幼儿园;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人均标准提高15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50元、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提高350元;将高龄补贴月人均标准提高20元,新建3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10个医养融合服务机构;实施7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惠民数字,将继续成为百姓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更多受益的真实体现。(林玟均)

民生实事回应群众期盼

在一路攻坚克难、一路拼搏前行中,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回望身后走过的路,在各项事业扎实推进,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关乎我省民生福祉的各项指标一路上扬,尤为引人瞩目。

这显示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了思想上、实践中。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靠山,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担当,群众满意是最大的标准。正因有了坚定不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矢志以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回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我省的民生建设才得以在巨大进步中呈现“花团锦簇”:去年,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省6个县、404个村11.6万人实现“脱贫摘帽”,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6.3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次。社会事业加快发展,15年免费教育稳步实行,各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明显改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8%,为近十年来最低……然而,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须我们永不停步,勇于进取。让幸福的阳光照射到我省辽阔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也仍须我们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迸发激情,奋起赶超。

发展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为各项事业的稳步扎实推进,营造出稳定和谐的良好发展环境。有了民生日益改善的广泛坚实基础,“四个扎扎实实”就有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丰厚土壤;“四个转变”就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巨大的推力,孕育可持续的内生动力;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就会获得不竭的发展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深化创造驱力,努力补齐发展短板等重要举措,就会产生巨大活力和良好成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群众视角来看,判断我们的工作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最主要的就是要看承诺的实事兑现了没有,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没有,幸福指数提高了没有。而究其本质,是否能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能测量出我们的心里是否装着群众,是否和人民群众心相依、情相连,实实在在地“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新里程,新起点,只要我们时刻铭记“我是谁,为了谁”的公仆意识,在改善民生之路上奋力前行,倾力回应群众的万千期待,我们就有充足的底气,无穷的动力,奔向“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刘法营)

给孤寡残疾老人更多关爱

“我住在这里挺好的,你摸摸我这床,铺得可舒服了。”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说起自己的“新生活”,86岁的尕藏吉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虽然左眼失明,右眼的视力也不太理想,但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生活被照顾得很好。

家住唐乃亥乡龙曲村的尕藏吉是一名城镇三无人员。2009年,她被村干部送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兴海县敬老院。由于身体情况特殊,相比其他老人,院里对尕藏吉更加关注。

“2012年9月,我和专门负责照顾她的护工一起送她到州上做白内障手术,前前后后照顾了十多天;2013年年底,又在县医院住了院,也是我们24小时照顾。”长期的职业习惯,敬老院院长尕藏才杰说起话来,语速很慢。

在这里,像尕藏吉一样的残疾老人不是少数。

今年80岁的桑杰是村上的五保户。因为肢体二级残疾,老人的生活一直很困难。三年前,老人被接到这里。“比家里过得好多了,一天三顿饭有了着落,衣服脏了有人洗,床单被套每周都换,比起我一个人过日子,在这儿舒坦多了!”老人笑着说。

敬老院成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送到这里的孤寡残疾老人越来越多,全院68名老人中,残疾人超过40%。如何才能更好地为这群特殊的老人服务?这不仅仅是尕藏才杰在思考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关注对残疾人的服务问题。”兴海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赵元成介绍,目前兴海县有三处康复活动室,一部分城镇周边的残疾人享受到了便利的服务,但还有不少牧区的孤寡残疾人生活不便,需要得到妥善的安置。

“在和县民政局商量着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时,决定由他们提供场地,我们解决资金。但照顾残疾人是一件专业的事情,而敬老院已经有了相关的服务经验。我们便决定依托敬老院的资源,建起残疾人托养中心。”赵元成告诉记者,今年4月,兴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在县敬老院正式挂牌。“相比其他县,我们的特点就是整合了敬老院的资源。”

挂牌后,敬老院和残疾人托养中心“二合一”,不仅解决了安置孤寡残疾人的问题,按照计划,县残联给每个残疾人每年的补助资金为7200元,也减轻了敬老院的负担。

负责照顾老人的加毛吉是进城务工的牧民。2007年进城后,一直在家照顾丈夫和三个孩子。2013年招聘到敬老院工作后,经过几年的培训锻炼,如今已经成了业务骨干。

“我们每个人负责照顾5到6名老人,特别是对于这些残疾人来说,除了日常照料外,都是24小时看护的。时间长了,对每个老人的性格脾气都有了解,我们相处得也像一家人一样。”加毛吉一边为老人换上干净被套,一边笑着说。

“虽然中心挂牌时间不久,但照顾残疾人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开展。对于我们来说,今后的担子不轻,但我们想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作为中心负责人,尕藏才杰如是说。(咸文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