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环境新特征 分享国家大战略红利

08.12.2015  19:19

   ——访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

   青海新闻网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刻分析和研判“十三五”时期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抢抓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12月4日,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环境呈现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

  问: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将会输入哪些正能量?

  答:从国际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时期,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摆脱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围绕市场、科技、资源、人才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加快启动实施“再工业化”计划,以新能源、环保、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服务性制造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这对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演化提供了国际化的路径与内生动力,为青海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战略契机。

  问:进入新常态后,国内发展环境呈现新特点、新规律、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如何作为,才能更好地把中央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

  答: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未来全国经济建设的大逻辑、新规律、新要求,经济发展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力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变。新常态意味着过去支撑我省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各种约束条件和制约性因素正在加大,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着重大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原来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率型增长的转变。

  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极大提升,中央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高度;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方位推进扶贫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提升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对口援青力度,促进青海等省藏区繁荣发展、和谐稳定。这些重大战略举措必将使我们更多分享国家区域政策和改革红利,给我省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虽然发展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但只要沉着应对,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就一定能够开创青海发展的新局面。

  问:简要分析过去几年全省经济社会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环境呈现的新特点为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从我省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效益下滑,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任务艰巨;二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但经济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弱、产业偏粗偏重、链条短、附加值低问题仍然突出;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确立,三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开启了新篇章,但局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资源约束趋紧,推动绿色发展需要下更大气力;四是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城镇化明显提高,“四区六带一线”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藏区面貌焕然一新,但区域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统筹协调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民生福祉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一些民生指标位于西部乃至全国前列,但城乡居民收入还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物价涨幅排位靠前,有些地方贫困程度较深,持续改善和提升民生水平任重道远。

  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艰巨,为“十三五”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均衡发展、社会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省面临的国内国外条件与环境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迎难而上,精准发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青海发展的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