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发展·西宁篇 南川工业园:行进中的产城融合
站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创业路宽阔的柏油大道上,周遭一片寂静,四顾纵横交错的路网和星罗棋布的厂房,足以令置身其中的人们,顿感已缩小为机器丛林中微不足道的小不点。
在管委会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翻看《西宁开发区月刊》合订本,便会发现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高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规划者们绝不会为产城融合的行进预留丝毫停顿的空间。
这个不满7周岁的工业园区正在茁壮成长,在35平方公里范围内不懈地“编织”着园区童话般的未来。甚至不用透过这间办公室5楼的玻璃窗,仅从这份期刊中,便能鸟瞰全区。如今,园区批准入驻的企业和项目达117个,其中生产性企业和项目73个,包括10余家地毯绒纺及配套工业企业,产业链已辐射到全省2市6州24县30余家藏毯毛绒纺企业。
从园区在建的国际地毯制造基地和国际地毯保税销售中心工地向内张望,不免让人联想到世界藏毯之都——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定位——这个并非触手可及的目标,正在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的蓝图上一天天明朗清晰,园区所到之处,藏毯绒纺产业,锂电光电产业,蓬勃兴起的玉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像一台台开足了马力的机器,有着做不完的生意。
走进藏羊地毯集团,威尔顿织机正不知疲倦地吞吐着西宁大白毛,全羊毛机织毯由此首开先河,而片剪工艺,使毯面具有了浮雕效果,精心打磨的羊毛纤维鳞片层,使地毯焕发出原始自然的光泽。“正是这种魔力,让一块小小的地毯受到全世界买家的青睐!”公司副董事长陈学武说。“其实,除了先进的加工工艺,世界藏毯之都更多的魔力还立足于对藏文化内涵的发掘中,目前,藏羊地毯集团已开发出45道——400道手工和机织毯近千个品种,而我们的培训中心,每年可培养3000名一线技术人才。”
注目于青海绒业集团分选-洗绒-分梳-纺纱-染色-针织服装产业链,一座座车间灯火通明,一台台金属设备光亮夺目,一名名织工穿梭往来,标准的流程,整洁的环境,舒适的空间,高效的工作。蓝色棉布工装,工作服取代了休闲服,手中的炒勺让位给了机织地毯生产线上的线轴,越来越多的西宁周边农村妇女开始聚集在这样的流水线上工作。
“对,这份工作的确不错。在这里,你不用担心灰尘会伤害你的身体;在这里,收入较高而且稳定,工资也不会被拖欠;在这里,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食宿条件;在这里,甚至有健身房和免费的电话和网络。”除了个别妇女脸上泛起的两团红晕外,轮休的“织女”们还是大大方方地列举出了产业园所能带给农民工的种种好处。
从管委会办公室茶几上堆积如山的各种材料、报纸、杂志、甚至是宣传策划方案中,试图对南川工业园区近7年来的发展脉络理出头绪,就好像印度摸象的盲人。
除目之所见外,从园区或者企业管理人员,从藏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地毯图案设计师,从生产销售总监或者藏毯车间编织主任的诸多介绍中,会或多或少、或肤浅或深刻地理解到那条在平坦宽阔的南川工业园区创业路上所看不到的种种艰辛!“从一片荒凉的乡村土地上创业,从融资、土地统征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品牌建设直到完善产业链,南川工业园为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提质增效、管理体制优化、环境保护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和服务规范管理等,做出了示范表率。”
只要细心留意,便不难发现园区当下进行时所带来的惊喜,“七个核心片区”的城市建设正在进行,即对高速公路奉青收费站至创业路青海绒业片区内的小企业改造提升、兼并重组或回购重新规划开发;推进南川河园区段治理工程;推进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温泉商住游憩综合片区、青海国际羊毛地毯制造基地和青海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片区、大美青海玉文化产业园片区的建设,以及推进搬迁安置片区工作等。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从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作出的《南川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与重要节点城市设计》中,也得以看到这个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具体表述——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宜工宜商的活力新城,青藏文化的创意新城,该规划从四个角度提出:生态型综合经济区的园区综合定位;西宁城市发展南拓空间的城市发展定位;西宁产业发展集聚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经济发展定位;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的文化发展定位。
面对面坐在空旷的会议室里,从深圳归来的他开始侃侃而谈,“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的载体。现如今,产城脱节遭到的诟病和指责越来越频繁、深刻,而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这才是城市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然后是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作为推崇者,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张江龙极力主张加速南川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步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所以事关紧要!”他严肃地解释道。(“走基层看发展”西宁采访组 执笔: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