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04.02.2015  10:57

   2015年1月22日在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安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展制约因素明显增多,压力超出预期。面对复杂局面和多方挑战,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与时俱进探索完善治青理政思路与举措,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作为、砥砺前行,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呈现出“三稳四进”的特点:

  “三稳”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301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10位。稳定工业生产,强化要素保障和上下游产业对接,货运量、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油料产量达到31.5万吨,蔬菜产量158.6万吨,肉类产量32.8万吨,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2%。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三产增速达到8.8%。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品牌发力、消费向好的新亮点,民航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1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200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9亿元,增长27.3%。

  二是就业形势稳定。出台了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促进农民工工作等政策,加大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基层服务项目选聘力度,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转移就业活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14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农牧民转移就业117万人次,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三是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实施“菜篮子”建设规划,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建成运行平价商店124家、平价市场3家,投入平价直销车41辆,实行不间断、高密度价格检查,全年CPI上涨2.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落实促消费各项政策,多形式举办促消费活动,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6亿元,增长13%,人均消费突破万元大关。

  “四进”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资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投资2909亿元,增长21%,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民间投资迸发活力,完成1240亿元,增长21.5%;惠民生投资完成1125亿元,增长40.3%;基础设施投资突破千亿元,增长47.5%。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1.1%,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一批全省人民翘首企盼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和顺利推进,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火车新站建成投运,青海跨入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格敦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格库铁路开工建设。共和至玉树高速化公路基本建成,隆大公路和牙同、花久等通州高速快速推进,全省高速化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民航发展进入快车道,德令哈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校飞,祁连机场全面开工,果洛机场加快建设。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下闸蓄水,调水总干渠可望近期全线贯通。果洛、玉树主网网外6县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探明深层卤水钾盐、有色金属等一批重要资源。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双百行动”和科技“123”工程加快实施,轻工业增速达到30%,轻重工业比例明显变化,由上年底的10.4 ∶ 89.6调整为12.8 ∶ 87.2;装备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30%和36.8%;制造业占比提高4.5个百分点,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合金材料、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达到410万千瓦,形成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西宁、柴达木、海东三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淘汰水泥、铁合金落后产能27万吨,提前实现“十二五”全面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为近年最好成效。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设施农业、生态畜牧业、林业经济等特色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特色种植比重保持在85%以上,水产养殖增长50%,林产业加快发展,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45%。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94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19家。服务业和消费结构优化。信息消费超过150亿元,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邮政服务填补了乡镇空白点270个。养老、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建成首家国际保税仓库,城乡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三是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强化政策措施、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开启新征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顺利扫尾验收,三江源二期工程启动并完成投资4亿元,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南北两山绿化、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淘汰黄标车、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西宁市、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72.8%和71%,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开展拉网式生态环保大检查,统筹开展木里矿区、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四是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到总支出的75.6%,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相继出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城乡低保、高龄补助等11项提标政策。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307元和7283元,增长9.6%和12.7%,增速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青海师大新校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一批教育项目,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居全国中上水平,新组建的3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实现招生,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大病医保等走在西部前列,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8%以上。启动实施我省“单独二孩”和取消生育间隔政策,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9‰。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27个文化产业园全面开工,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7.5%。实施精准帮扶,完成360个整村推进和10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加速推进产业扶贫和区域扶贫,全年减贫20.9万人,解决了27.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1.05万套,完成6.5万户农村住房建设。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1%和14.6%,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安排部署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注重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按照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部署,坚持从制约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改起,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27项政策措施和51项配套措施,彰显了青海特色,激发了市场活力。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4项,清理修订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展负面清单试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1.2万户、市场主体5.5万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制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改进财政投入方式,有力支撑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点支出。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公布九大类80项鼓励社会投资项目,首个PPP项目正式落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社会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省互联网信息导控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探索推进生态领域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先行示范区试点获国家批准,编制完成江河源头重点区域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方案,开展草原生态补偿绩效挂钩考核奖补试点,探索完善三江源地区异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集体林权流转试点改革启动。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互联互通,西宁国际航空口岸投入运营,年内开通三条国际航线,成功举办2014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圆桌会议。“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环湖赛”等重大经贸文体活动层次提升、成果显著,“青洽会”签约金额达到1780亿元。成功举办“央企进青海”活动,与34家央企签约金额达到1500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增长25%。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措施,实现进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增长22.5%。

  二是注重谋划举措,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化形势研判,按季分析预测,抓住关键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出台对策办法。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出台了扶持工业发展的“新十条”,创立互助储备资金,稳定重点行业生产,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力促转型,出台实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支持轻工业发展、着力培养中小微企业、优化扶持服务业等方面举措。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全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52亿元,增长12.3%,全省总财力达到1502亿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在财政增收难度加大的形势下,整合盘活资金,统筹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中期票据、政府信用贷款等资金,集中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0亿元,全年财政支出1366亿元,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召开金融工作会议,出台《深入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面完成普惠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目标,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412亿元,新增贷款784亿元,贷款余额4303亿元,增长22.4%。政策性金融工具效果突出,区域性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建成铁合金期货交割厂库,首家社区银行、民间投融资服务中心成立,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财政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有力放大了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对保持投资增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注重分类指导,着力谋划区域发展新布局。在推动“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总体布局的同时,顺应发展大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省区域发展水平协调提升。召开东部城市群建设座谈会,推出了简政放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重要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一批重点规划项目,东部城市群建设加速推进,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海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召开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了6大类31条支持措施,下达专项引导资金,防止了海西工业大的波动。支持藏区特色发展,落实专项资金,稳步实施相关规划,藏区一批城镇供排水、供热、基层政权及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召开果洛发展会议,切实落实支持果洛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的意见》,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振兴工程全面实施。玉树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全面完成。支持海北、海南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重大部署,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入,16个美丽城镇和300个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有力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放宽西宁市区落户限制,统一城乡养老制度,转户农牧民家庭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9.8%。

  四是注重主动作为,着力抓好工作落实。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管当前与利长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与更好的政府治理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坚持抓早抓实,突出重点工作,迅速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扎实推进,牵住了工作“牛鼻子”,赢得了发展主导权;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查落实,深入重点项目、企业厂矿,与基层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化解困难矛盾,协调解决问题,协力推动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引导带动作用。

  总的来看,2014年是迎接挑战、开拓奋进的一年,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形势错综复杂、困难压力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1]  [2]  [3]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
在实践中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在行动,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