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堵”到“畅”的变化——一位普通市民眼中的城市交通治理
如今,家家户户几乎都拥有一辆小轿车,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拥堵问题。作为一名普通城区市民,我见证了海东市乐都区城市交通由“堵”到“畅”的过程,见证了每一位市民本着从自身做起,用良好的文明行为源源不断地辐射更多的人,推动起了整个城市的文明。
乐都区是文化大区,2014年撤县建区后,全区共有乡镇19个,6个在湟水河畔,13个在山区,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制约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山区学生的家长们都很清楚,子女的出路就是参加高考,为了能让子女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个好的就业岗位,通过政府调庄搬迁,农民自行努力购房、租房到市区,边打工、边供子女上学。
市区人口快速增长,小汽车拥有量日益增加,道路交通压力剧增,给市民的正常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将市区内的多条街道设成了严管街,严禁一切车辆临街停放。
作为普通市民,今日的治“堵”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在交管部门的努力下,在市民的配合下,市区内的车辆和行人出行难的状况得以改善。
乐都区古城大街与北门路口的交汇处,是车辆拥堵最为严重的路口,也是交管部门最为头疼的路口,路口东邻乐都区第六中学,南邻火巷子步行街,西邻市区最大的中心广场和城镇学校,北面是通往乐都朝阳安置区,也是通往蚂蚁山景区的唯一捷径路口。
过去,这里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路口,如今,成了市区内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也是一个全天候拥堵的路段,每天高峰期,车辆都无法正常通行,走走停停,时不时发生车辆剐擦,致使道路中断,一旦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整个路口水泄不通,仅次于瘫痪,交警部门及时安排更多警力前往疏导,才有所缓解。
交管部门为了解决这“肠梗阻”路口的拥堵问题,想方设法,研究制定出了一套最佳方案,从广场丁字路口开始向区委党校方向安装了一公里长的塑桩中间隔离带,杜绝了一切车辆左转和随意掉头的问题,使双向车辆各行其道,快速通行,这样一来,也给行人通过路口压缩了时间和腾出了空间,有效地提高了行人的通过力,从而,解决了近年来北门路口车辆拥堵的老大难问题,还市民一个出行无阻的畅通环境。
市民在通过市区内各个路口的斑马线时,不安全现象尤为突出,部分行人安全意识淡薄,忽视交通法规,不遵守交通秩序,置自身安全于不顾;个别不文明的驾驶员强行高速通过,乱鸣笛,逼迫行人,车辆和行人混乱抢道,行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交管部门想方设法规范交通,各个路口增设了车辆信号灯和行人信号灯,让车辆和行人共同遵守交通规则,还在市区内各个路口设立了义务协管员,用拉红绳子的方式,红灯亮时,拉起绳子禁止行人通行;绿灯亮时,放下绳子开启行人通行,有效地减少了斑马线内的交通事故。
新的交通法规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安全出行,以人为本,一切车辆让出斑马线,让行人优先通行,严禁车辆和行人抢道,不乱鸣笛,不逼行人。同时,市区内还安装了部分电警抓拍设备,对于驾驶员不按规定行车,不按规定停放车辆,超速、压线、闯红灯的不良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杜绝,使驾驶员能够自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行车。遇到有些驾驶员随意停放车辆造成拥堵时,交警部门以宣传、劝导、说服、教育及适当处罚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使市区内的乱停,乱放,拥堵的现象得到了逐步改善。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互遵互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大地提高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过性,在安全出行方面市民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长期以来,经过一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文明行为的熏陶,市民的安全意识增强了,整体素质提高了,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车让人,人让车,让出斑马线,让出了一份平安,让出了一份和谐!(袁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