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时代活力

26.03.2019  09:22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雄浑的鼓乐声响起,战马嘶鸣,格萨尔王大将逐一出场,有如复原了历史场景,原汁原味的说唱和娴熟的表演,点燃现场观众的激情……

  今年春节,由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主办,州委宣传部、州创建办、文化体育广电局、州群众艺术馆承办,组织玛沁县优曲民间藏戏团,在格萨尔文化广场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马背藏戏展演活动。展演由省级格萨尔书传史诗传承人格日尖参撰写的剧本创编,内容凸显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新时代主题,将说唱与藏戏表演艺术巧妙的融为一体,演职人员达40余人,不仅让观众大开眼界,也向观众展示了我省保护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丰硕成果。

  马背藏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马背上表演的独特艺术形式,以天地为舞台,所有情节均在露天草原上完成,带有浓郁的藏族生活气息。马背藏戏气势恢弘,风格独特,而这些剧目的内容大都来自《格萨尔》史诗。

  马背藏戏始创于果洛州甘德县,是在藏戏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独特剧种,因主要流传于果洛州境内,因此也被称为“果洛马背藏戏”。上世纪90年代初,马背藏戏逐渐在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和青海玉树等地传播起来。2008年,果洛马背藏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前的马背藏戏,以雪山江河为背景、以草原大地作舞台,表演藏戏的艺人们或骑在马背上,或席地而坐,很少有灯光、幕布和道具,而是以一种最朴实的方式向《格萨尔》艺术致敬。如今的马背藏戏已不再墨守陈规,除了主角佩戴面具外,其他演员一般面部擦上粉色或红脂,演员服饰也根据扮演的角色而定,色彩亮丽。

  已过不惑之年的才让华旦是年保玉则《格萨尔》马背藏戏团的团长, 2009年评定为省级《格萨尔》马背藏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记事起就听老人们讲《格萨尔》,和同伴玩耍时特别喜欢模仿《格萨尔》史诗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回忆起儿时的情景,才让华旦说,“再长大一点,我就一边放牧,一边开始学《格萨尔》史诗中的一些唱词和腔调。”

  20岁那年,才让华旦加入年保玉则《格萨尔》马背藏戏演出队。随着对《格萨尔》史诗的研习精进,才让华旦开始扮演主要角色。从2003年起,才让华旦开始担任年保玉则《格萨尔》马背藏戏团的团长,负责藏戏团的编剧、排练等工作。 “我们也大胆地对服装和道具做了不脱离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改进,演出时还通过音响来播放背景音乐渲染紧张的气氛。”

  近年来,果洛州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以甘德县夏仓《格萨尔》马背藏戏团为例,目前戏团有演职人员70余名,服装110套,马匹35匹,主要编排表演的剧目有《赛马称王》《姜岭之战》《赛岭之战》等。演出场次越来越多,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如今,藏戏团不仅在甘德县表演,也常去西宁等地表演。

  在国家和我省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下,马背藏戏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截至目前,果洛州共有文化传习基地30个,这些藏戏团如同星星点点的野花一样,绽放在玛域大地上,并成为当地群众文化餐桌上最有吸引力的一道大餐。在这30个传习基地中,有13个传习基地颇具代表性,这些传习基地规模大、功能完善,表演剧目多样,表演场次较多,服饰道具等也比较齐全,不少剧团中还有省级非遗传承人。马背藏戏团在传承发扬非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8月,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成立后,马背藏戏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在果洛州实施群艺馆、歌舞团、格萨尔传习基地服务能力提升及文化人员培训计划中,不少马背藏戏团演艺人员参加了专业培训,提高了演艺和管理水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焕发着新时代活力。果洛州在保护和挖掘格萨尔文化过程中,让马背藏戏走出青海,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