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平安的石韵天工

20.04.2016  12:11

  观赏石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深受文人雅士钟爱。观赏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海东市平安区地处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湟水流域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因为一脉湟水的滋养,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平安区的观赏石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而随着平安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观赏石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可谓方兴未艾。

  如今,在平安区活跃着一批观赏石的爱好者与收藏者。他们当中,有的以石为媒,有的以石兴业,有的以石为友,有的爱石成痴,与石结缘演绎着别样的精彩……

   奇石城:文化产业又一景

  平安区的奇石文化产业,除了王家庄,不能不提平安奇石文化城。

  在109国道的南侧平安区东庄村可见一排临街的房屋,其中一家小院的门口挂着褐底金字的“平安奇石文化城”,十分醒目。当记者走进院内,只见几株杏花开得正是灿烂,院内成堆地摆放着各色各类形状各异、花纹美观的河湟画面石。进入院中的室内,只见大厅内的许多门额上悬挂着各类石馆的招牌,有石全石美馆、驿缘奇石馆、忆军石、云海石屋、松林奇石馆等十多家石馆。

  这里展示着以河湟画面石为主的石头逾万方,包括都兰桃花石、民和七彩石、同德卡通石等多个石种。这里原是一家茶园,2015年,位于平安区农具机械厂的平安奇石文化城因为古驿大道的改扩建,搬迁至这里。

  这个由多家奇石爱好收藏者自发组织建成的场所,包括来自西宁、化隆、平安等地的奇石收藏与爱好者,其中以平安区的奇石爱好与收藏者居多。聚在这里的石友们还通过建QQ群和微信群等方式经常互动,其中一些人还加入了黄河奇石微信公众平台,与全国各地的石友通过网络交流。

  奇石城里故事多。这里有夫妻双双玩石的,也有兄弟一起玩石的。记者了解到,这中间还有几户为农民石馆,被大家称为石农。

  奇石城内的王国成系青海省观赏石协会平安分会秘书长。因为工作繁忙,王国成夫妻二人的石全石美石馆基本只能在业余时间来打理。

  王国成先生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或心情不好时,他和妻子王青萍就会一起出去转转走走,在野外河滩地一边散心一边找石头,一举两得。王国成说找奇石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觅石要在细雨之后,或枯水期去寻找最好,裸露的石头在雨水的滋润下,图案会更加清晰可辨。

  每到春夏季,奇石城的老方会将车开到曹家堡飞机场附近的河坝一带去淘石头。老方全名为方文路,从部队转业后,老方无事可做,每天打牌会友。有一回,因为打牌久坐活动少而血压增高,居然就晕了过去。等身体好转之后,老方再不想留在牌场上。有一回老方看到别人在寻石头,便走上前去和人家聊天。这一聊,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老方对石文化如醉如痴。他告诉记者:“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一能锻炼身体,二能陶冶情操,三能带来经济收入,受益无穷。”

  有一回,老方在河滩里找寻了一圈没有入眼的,就在准备返回时,看到脚下有一块石头,他抬腿顺脚一踢,这时石头露出了真面目——居然是一块图案为清朝大臣的模样的湟水画面石,顶戴花翎栩栩如生。等清洗配座之后,这块无意中得来的石头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杨全森和杨全宏兄弟俩在市直机关工作,老家在互助县红崖子沟乡,因为老家濒临湟水河,这些年,兄弟俩迷上奇石乐此不疲,业余时间里觅石赏石,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在他们走到哪都在盯着石头,奇石让他们有了共同的爱好和语言,以石会友,既养眼又养生。

  奇石城有3家石农借石谋生,记者采访时,刘云祖刚从曹家堡一带寻石归来。今天的他看起来有些疲惫,因为没有找到可心的石头他似乎有些沮丧。

  刘云祖之前给曹家堡一带的饭馆送菜,无意中发现有人在捡石,当初也只是好奇,后来发现这石头大有学问,于是捡了不少放在家。早几年时,他的妻子看着丈夫开着车加了油到处去找石头,支出远比收入多,十分反对,两个人还为此起了争执。但到后来,他的妻子发现奇石既可养家糊口,而且收益可观,于是再也不说反对的话了。

   奇石收藏:尴尬与转机并存

  在平安区的东广场,几年前建成不久的平安门休闲绿地是人们游玩、休闲的好去处。这里的“平安门”、“平安钟”、“平安泉水”、“平安鼎”等人文景观,可以说是这座城区倾力打造的“平安”文化的一个缩影。只见利用现有泉水、塑山瀑布将水引入的人工湖中,小桥流水,碧波荡漾。加上周围以柳树、丁香为主的绿化树,形成了寓意平安吉祥、和谐幸福的一个所在。而穿过南边的山山洞,信步于石林文化园,黄河奇石、泰山石、南阳玉、丹麻玉……200多块汇集全国各地的精美奇石,让人们领略到奇石文化的无限魅力。

  采访中记者得知,近几年,市场上流行自然未经加工的原石,以形、质、色、纹、韵俱佳者为上乘,与早前注重的瘦、镂、透、皱大为不同。而赏石标准也大有讲究,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

  王发奎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湟水河平安段有七八个砂石厂从河道采砂,最深向下翻5至6米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床的破坏。如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湟水河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禁止在河床、河滩开挖,加上部分河堤的封闭,也不便于走近。但由于奇石利益可观,加上收藏者人数与日俱增,这意味着奇石资源将越来越少,也将越来越珍贵。

  一方面,是奇石资源的稀缺与珍贵;另一方面,是奇石产业链条上尴尬的收藏者。

  奇石城的段珠明是化隆人,曾在群科镇当过两届村支书。他可以说是奇石城里玩石最久的一位,长达15年之久。他的博雅斋里精品不少,曾在山东、河南等地参加过石展,现在他居住在平安家园,家中也存放了不少精品石。

  段珠明的石馆已经搬了五次家,频繁地更换场地让他不胜其烦,所以一部分精品石不得不放在家中。和奇石馆的许多人一样,段珠明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场所让他们不再搬来搬去。

  采访中,记者可以感受到许多热心于奇石文化的人的迫切心情。有不少人告诉记者,目前这种自发的组织状态让他们处境尴尬,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有一个可以健康发展的平台。

   “奇石文化丰富着平安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希望湟水河的奇石资源和奇石文化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重视。”采访结束时,王发奎先生这样说。

  缺乏良好的发展平台,已经成为平安奇石文化发展的瓶颈。设想,如果能有一个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场所将包括奇石在内的各类产业文化纳入其中,相信对当地文化、经济、旅游的发展大有裨益。(下)

  河湟画面石:企(起)步高

  

  河湟画面石:赏梅

  平安奇石文化城一瞥

  王国成夫妇正在展示他们收藏的奇石

  前来平安奇石文化城参观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