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个转变”的实践者 同仁县既要村民口袋富更要生态环境美
为大家讲解合作社的布局。摄影:咸文静
“我们有些合作社,建厂时没有专业部门的设计,布局不合理,设施也不到位。还有些养殖场随意堆放粪便,一来影响自己的卫生状况,二来污染环境……”
2月22日下午,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农牧科技局的六楼会议室,一场特殊的动员会正在召开。对于这次动员会,局长王国栋认为“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必须严格落实。”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早在2009年,养殖合作社对于同仁县的不少老百姓而言,还是个新名词。在此后的几年,经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大家渐渐从中尝到了甜头,养殖合作社开始迅速增加,从最早的1家发展到了88家,其中,运转良好的有77家。
“这些养殖合作社的成立实现了牛羊集中育肥,解放了大家的劳动力,老百姓可以外出务工赚钱,增加了收入。而且,在合作社养殖更加科学、规范,牲畜成活率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扎西说。
就在老百姓对养殖合作社的热情持续高涨的同时,一个问题渐渐显露出来:畜禽养殖污染。这个问题的产生,让宏观的生态环境保护一下子变得具体起来。
三年前,保安镇银扎木村的11户村民在冷本尖措的带领下成立了乳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渐渐走上正轨,规模也越来越大,2016年,盈利24万元。但是,相关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合作社没有尿液沉淀池,而且堆粪场也没有顶棚。
这种情况在全县80多家合作社中并不是特例。
双朋西乡双朋西村的娘加养殖专业合作社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的速度很快,加之是由全体村民入股成立,百姓积极性很高,但是合作社也存在没有化粪池这一问题。
“总的来说,这些合作社的成立帮助了村民脱贫致富,但是确实存在不足。”
提起目前面对的问题,扎西的回答毫不避讳:“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排污量也越来越大,虽然有堆积发酵处理,但还不够。此外,缺少尿液粪便分离设备和粪污处理无害化处理设施。最关键的是,全县没有一家制造有机肥的企业。”
就在此时,省环保督查组在同仁县督查时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全县养殖合作社需要整改的问题:排污设施欠缺,虽有无害化处理设施,但不完善。
“省上提出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结合我们的实际来说,就得先解决好禽畜养殖污染源这个问题。”王国栋说。
村民富了口袋但绝不能坏了生态。就这样,他们将77家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面对面谈问题、手把手教方法。
“你们看,如果合作社的布局是这样,那化粪池建在这个位置就最好。”扎西一边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方案,一边向大家解释自己的思路……
会议结束后,加吾乡吉仓村的东智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仁青当周跟记者分享起了自己的收获:“扎西站长提出的问题我们以前确实没有注意到,环境保护是大家的责任,我回去后就把这些问题告诉合作社的其他人,马上开始整改。”
“坦白地说,今天提出的一些问题,对于不少负责人来说,都太新鲜了,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会上提出了整改的要求和时间,我们也已经成立了4个工作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督促检查。”
治标更需治本,对于以后的发展,扎西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广高效养殖,在不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增加群众收入,坚决不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