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以忠诚和激情构筑幸福之路——同德县达哇村党支部扶贫攻坚建设纪实
由于交通极为不便,达哇村与外界的往来交流十分有限,除去传统的牧业收入之外,缺少其他经济来源,牧民生活普遍贫困,2009年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大多数牧民依旧延续着帐篷这种传统居住方式。
伴随同德县三年特殊类型扶贫攻坚项目的正式确立,达哇村迎来了游牧民定居房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然而,当村党支部开始着手推进定居房建设时,却遇到了未曾预料到的困难与阻碍。首先,未曾意料到的是村里牧民对于定居房建设的反映。由于山区里的牧民早已习惯于帐篷下的游牧生活,对于一下子转变为定居房式的生活方式,多少有些犹豫,而一些牧民对于政府资助改善居住条件的政策不能清楚领会,还存在观望心理。同时,按照建设方案,每户的游牧定居房建设由政府资助五万,牧民自筹三万共同完成。然而,三万的自筹款,对于年收入不过五、六千元的牧民,不啻于一个沉重负担。牧民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建房积极性远不如预期的热烈,一些牧民甚至有自愿放弃建房机会的想法。第二个未曾预料到的问题是,建筑商对于达哇村游牧民定居房建设的观望态度。伴随游牧民定居点建设在全县范围全面铺开,来自省内各地的建筑商云集到同德县。然而,迥异于其他乡镇建筑商踊跃参与的情形,建筑商们似乎对于达哇村游牧民定居房建设没有多少热情。原来,除去部分道路沿线的集中安置点建设外,多数定居房建设是在牧民现有居住地进行,定居房建设地往往处在路途边远,道路艰险的峻岭之中,建筑成本会大幅上升,致使工程无利可图。
面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非常着急,组织多次会议进行商讨研究。“扶贫攻坚村建设是达哇村解决牧民定居房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次难得机遇。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与问题,村党支部都决心迎难而上,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工作,让党的扶贫政策惠及到每一户牧民家庭。”村支部书记文昌说。
围绕定居点建设,村党支部召开村民大会,详细说明扶贫攻坚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认真解释游牧民定居房建设对于改变达哇村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意义,动员牧民积极参与定居房建设,彻底改变居住条件。对于村里的特困户制定了针对性帮扶办法,确保定居房建设不遗漏任何一户家庭。
同时,村党支部积极与县农村信用联社接洽,邀请工作人员进村讲解贷款政策、贷款申请与贷款办理等事宜,打消村民在贷款方面存在的疑虑。
为调动承建商参与积极性,村党支部多方联系承建商,提出了在车辆无法行驶的山间崎岖路段,由村里组织人力负责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的建设方案,以降低工程成本吸引承建商的参与热情。
一系列举措消除了牧民心中的重重顾虑,牧民扎西说道:“为让大家都能住进新房子,村里为我们老百姓们想了好多办法、动了好多脑子,计划多、想法好,大家对于定居房建设和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村民华日多家境非常贫困,51岁的华日多因肝癌晚期,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因间歇性精神病也无生产能力,三个儿女,都未成年。考虑到华日多的困难,村里联系组织多次捐款,筹得资金20000元,并通过组织村民参与建房,折抵建筑费10000元,解决了华日多家定居房建设的自筹款问题。因为居住在深山之中,华日多家的建筑材料需要摩托车、牦牛运输,而椽木则需要村民们用肩扛,在建房的五天时间里,村民的汗水洒遍了通往华日多家的五里山路。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两年的建设,达哇村游牧民定居房完成投资676万元,新建住房169套,惠及全村169户所有家庭,户均分配宅基地0.4亩;户均建设房屋60平方米以上。铺设供水管道5.7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1公里及附属设施,硬化道路4822平方米,彻底解决了达哇村牧民的居住问题,达哇村党支部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无限激情,构筑起达哇村新农村建设的幸福之路。
笔直的公路、崭新的房舍、整洁的环境,今天的达哇村已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新气象,但达哇村党支部没有满足于成绩,达哇村未来的发展蓝图,依旧在每一位党员的心中绘制。(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