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扶贫的开拓者——记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作为“班长”,要把好方向、带好队伍、出好思路、抓好大事。
——才让太
如今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百姓时常登临高地,望一望家园——坳里城乡,布局整齐,商厦林立;塬上草原,牧草青青,牛羊如云。家园里,那些目不暇接的变化,常使他们一声叹、一声赞,一脸灿烂笑容,一腔肺腑之言。
叹什么?叹过去——农牧民群众“穷”,社会治安“乱”,基层组织“弱”——由于社会发育程度底,自然环境条件艰苦,人均耕地和草场资源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缓慢,贫困人口比重大。
赞什么?赞如今——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住房条件全面改观、扶贫产业全面建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从治理“穷、乱、弱”入手,经过三年“攻坚拔寨”的特殊类型扶贫攻坚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同德特色的特殊类型地区扶贫开发新路子,为提前实现整体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灿烂笑容写的是幸福,肺腑之言说的是感谢——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党和政府派来的好书记、同德扶贫的开拓者——海南州政协副主席、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
“只要有才书记在,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
他是干部群众的主心骨
2011年5月,才让太从海南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的岗位调任中共同德县委书记。
尽管对同德的县情有着较为明晰的了解,尽管对“班长”的重担有足够的认识,尽管已经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刚上任后的一幕仍让他出乎意料。
早上8点多,才让太到办公室不久,就涌进来一群人,情绪很激动——说大点他们是来上访的,说小点是来找新书记“评理”的。“书记,我们村里路不通,你管不管?”
“我们家里没有电,你们咋还不解决。”
“他们打了我们的人,就赔那么点钱,我心里过不去。
“他家的牛羊经常到我家的草场,这件事,你得给我们评个理、给个说法”……
楼道里、办公室里一片嘈杂、混乱。声音有藏语、有汉语,有本地口音、也有外地口音。
县委办公室的同志看到才书记被来访群众围住,前来劝阻,劝不住。想叫保安前来,被才让太阻止了。
“老乡们,你们别着急,大家先坐,坐下来一个一个说,你们把事情说明白了,我也好帮你们解决。”
整整一上午,才让太和来访群众围坐在一起,时而用藏语、时而用汉语,认真听取群众诉说的每一个问题,详细询问群众反映的每一个细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拍板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给出解决的渠道、时限。
心贴心的交流,群众看到了才书记的平易近人,激动的情绪渐渐平稳了;坚决果断的决定,群众看到了问题得以解决的希望,一个个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才书记耐心接待来访群众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第三天……来访群众更多了,带来的问题各式各样,但与前面不同的是,说话的口气平稳了许多,有商量的、有请求的,甚至有哀求解决问题的。
才让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后来,他多次对班子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员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们来找你,说明是信任你,他们来找你,是碰到了无法解决的难心事,如果老百姓自己能解决,就不会来找干部、找书记。”
同德县地处三州五县交界处,县内有藏、汉、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总人口6.44万,流动人员较多、社情构成复杂,境外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不断,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突出,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维稳形势比较严峻。
“群众来访,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啊!我们应该主动下访,了解民生民情,解决群众困难。”才让太说。
从那以后,无论工作多么忙,他都带头开展接访和下访活动。全县干部上行下效,带头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
针对与邻县历史遗留下来的草场纠纷老大难问题,才让太积极探索建立边界地区协作机制,多次前往各县协调,与毗邻县、乡召开联席会议,签订睦邻友好协议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友好协议。
在每年的维稳敏感期,才让太总是带头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带头坚守岗位,带头值班备勤。
在才让太的指导下,同德县建立了社会管理、寺院管理、学校管理、基层组织、思想教育五大长效机制,设立了覆盖县城和五乡镇的治安监控指挥中心,构建了“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的管理服务模式,维稳工作从应急维稳转入常态化管理。
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基层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尤其是2013年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重大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事件,各族干部群众思和谐、求团结、谋发展、盼富裕的热情空前高涨。因此,2013年同德县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县。
才让太经常教育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我们受党和人民培养教育多年,要充分发挥好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当地的影响力和精通‘双语’的优势,发挥好标杆和旗帜的作用,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面对、敢于亮剑、勇于斗争。”
语不惊人,有的只是那一份执着的责任。在广大干部心中,才让太就是大家的主心骨,有干部曾说:“只要有才书记在,再大的事情、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害怕,都不会棘手。”
从治理“穷、乱、弱”入手,为特殊类型地区扶贫攻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是同德扶贫的带头人
同德县社会治安“乱”,其根源在哪里?在于农牧民群众“穷”。
同德县属三江源核心区,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地方病严重,没有工业、企业支撑,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脆弱,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才让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又怎么改?怎么变呢?
治“乱”先治“穷”。才让太一上任,就深入到全县基层牧区、田间地头、牧户帐篷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促膝交谈,向他们寻方问计,并结合同德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整村整乡连片扶贫开发脱贫和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富民”的扶贫攻坚新思路。
在组织实施“依法治理,重在治本,标本兼治”工作措施的同时,才让太及时向州委、州政府,省委、省政府汇报同德经济社会发展及扶贫工作方面的情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派出由省扶贫开发局牵头的调研组深入同德进行调研,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特殊类型重点扶贫的建议。
2012年3月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决定用三到五年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同德县特殊类型贫困问题。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开发局等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40多亿元的《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并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复。
一场从治理“穷、乱、弱”入手的“攻坚拔寨”扶贫战在同德拉开序幕,同德县农牧民群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才让太知道,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根据同德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同德县组织实施了“三三布局”扶贫攻坚举措,将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县城定居,草场入股专业合作社,在县城从事多种经营;将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各农业点和小集镇新建住房与原有牧户集中定居,草场、耕地入股,参与合作经济组织,获取劳动报酬;剩余的三分之一牧户留居原有草场,依法有序流转草场,就地发展家庭牧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力推进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同时,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和能力建设五大类扶持项目,加大全县扶贫攻坚创新区、生态特色农牧业发展区、三江源重点生态功能区、牧区城镇聚集区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五区”建设力度。
以整村推进项目村为着力点,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涉牧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实现了集中资源精准扶贫攻坚。
扶贫攻坚开始后,才让太更忙了,自己跑项目,下基层,除了晚上批阅文件和接待信访群众,白天很难在办公室见到他。
看到忙碌的才让太,干部群众无不竖大拇指,称他是“闲不住的书记”,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亲切又心疼地说:“这个尕老阿爷没日没夜地工作,我们佩服。”
同德的山山水水闪动着他的身影,沟沟洼洼留下了他的足迹。到同德的4年时间里,他走访了成百上千户农牧区困难群众,在田头与农民席地而坐谈生产,在村舍与牧民一道拉家常。才让太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深入群众,怎知群众的所思所盼,如何为群众谋福利。”
全县百余位村支书和村主任,他大都能叫出名字来。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就是三更半夜他也会热情接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
2014年,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大家满心欢喜建设家园的时候,特困户尕玛吉为自筹款发了愁。她家只有她、儿媳和上小学的孙女三人,她和儿媳体弱多病,家里草山少,还是无畜户,外出打工,又因语言不通,挣不到钱,家里的生活就靠救济、补助维持。家里惟一一间“土担梁”房子,阴天下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才让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扶贫攻坚,绝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他和家人商量后,掏了1万元钱替尕玛吉交了自筹款。
宽敞明亮的新居建成了,尕玛吉却不肯住进去。才让太再次去看望时,尕玛吉拉着他的手,百感交集、潸然泪下:“这房子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是才书记给我的,是共产党给我的,我舍不得住,只要看见房子,我就觉得很幸福。”
“我们村清一色的彩墙砖房,亮丽光鲜,美观大方,村民广场、活动中心、硬化道路、路灯、果皮箱都一应俱全,大家都感觉变成了城里人,这在过去做梦都不敢想,这些都归功于我们的好书记啊!”德什端村村民多杰才旦激动地说。
县乡村三级路网体系建设完成,城镇供水、农田灌溉等问题全面解决,乡镇、村社大电网全覆盖,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卫生室和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覆盖到村,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实现全覆盖。
秀麻乡老虎村党支部书记桑多说:“这几年来,才书记办的好事、实事、大事实在太多了,有些我们没想到的,他想到了;我们想到的,他做到了,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感谢党、感谢政府!”
“管脑子”与“管肚子”同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转型——
他是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基层组织是关键。”才让太认为,同德县“穷”和“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扶贫攻坚中锤炼队伍、建强班子、增强功能、发挥作用。
才让太给工程质量定了“硬杠杠”,给干部下了“死命令”,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开展扶贫帮扶工作机制和“一包三年不变、不脱贫不摘钩”的“七抓七定”工作责任制。
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对15个后进村级党组织进行了整顿转化,将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137名致富能人培养成了村“两委”班子带头人,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农牧民群众的“主心骨”。
所有进村连户的干部再也不是指手画脚,而是给老百姓手把手地办事,小到一砖一瓦,都精打细算,每一个实施的扶贫项目深谙于心,了然于胸,真正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4年,秀麻乡达哇村有98户房屋建设任务,牧户华日多家道路不通、材料难以拉运,村党支部组织和发动广大党员群众,采取人背、畜驮、摩托车运的方式,经过一天一夜奋战,终于将山下的建筑材料顺着陡峭羊肠小道运到半山腰的华日多家,确保了房屋建设按期完工。
河北乡先后在8个村实施了扶贫攻坚建设项目,受益牧户877户。乡干部到村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有的干部生病了,还坚持工作。村民劝说:“你们也回趟家,休息休息吧!过几天再干也还来得及”。干部们回答:“时间不等人啊!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项目资金,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党和政府。”
2013年,巴沟乡松多村列入全县扶贫攻坚村,共产党员更藏太再也坐不住了,径直到村支部书记处请战,要求担当义务协调员、监督员。为建村民活动广场,带头拆了刚刚建起来的新庄廓,还无偿让出了0.5亩林地。
扶贫攻坚的三年,是才让太鞠躬尽瘁的三年,也是同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三年时间,落实各类扶贫攻坚项目资金40.2亿元,实施709个项目,减少贫困人口2.88万人。
“扶贫工作走到今天,目光应该转向后续产业的发展。”看着日新月异的同德,才让太舒了一口气——
河北乡、秀麻乡建起了高海拔地区有机牦牛繁育基地,尕巴松多、唐谷镇农牧结合地区培育种草育肥产业,巴沟乡依托黄河谷地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农区养殖业。
县上还建成了1个省级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和1个县级扶贫产业示范园区,产业园区内的饲草料、牛羊肉、油料、乳制品、藏服、石雕、木雕、矿泉水、民族工艺品等产品加工及现代影视制作城基地等已陆续投产,预计将解决18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户均直接年收入可达2.4万元。两个扶贫产业园区覆盖全县5个乡镇39个村,受益农牧户7616户30474人,昔日的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村民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
扶贫开发中,共投资4.97亿元,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74项,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扶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丰收。
才让太说:“这几年,同德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只是尽了一个县委书记应尽的责任。”
而干部群众说,才书记能够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是和他的工作业绩一致的,他是我们同德人的骄傲,有他当“班长”,同德干部群众有信心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