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经验:3年创造6个全省牧区第一
2012年前,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有3.69万名贫困农牧民,30个村部分地区不通水,2.3万人、44.3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一半牧户 看不到卫星电视,4630户不通电,1227户没有房子,2901户没有牲畜。特殊的贫困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 启动《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计划》。三年来,同德县落实各类扶贫攻坚项目资金40.2亿元,实施项目709个,使3.69万名农牧民摆脱贫困,创造 了6个全省牧区第一,被誉为青海扶贫的同德经验。三年来,曾经的放羊娃切杰加也完成了从在村里学做家具的手艺人,到县城租房生产家具的个体户,再到拥有 1200平方米生产车间的公司老板的蜕变。
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天气晴朗。
走在同德县城的大街上,阳光洒在身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街两旁是一排排商店,走几步就是一家新开的宾馆,走几步就是一家忙碌的餐馆。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交警在指挥交通,广场上老人在悠闲地晒太阳,远处是巍峨的大山,头顶是一片青海蓝。
“现在走到哪儿都是新房子,家家户户都有了新家。”看着眼前的一切,32岁的切杰加满心高兴,他又一次在心底默默论证: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仅是切杰加,在同德县老百姓都说,扶贫攻坚的三年,是同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最快、取得成效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三年。数据显示,三年 来,同德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54亿元增加至2015年(预计)的13.66亿元,年均递增12%;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由9.08亿元增加至 13.65亿元,年均递增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5489元增加至2014年的7469元,年均递增13%;全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 3.69万人下降至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8073人,今年几乎所有农牧民都摆脱了贫困。
除了这些响当当的数据,三年来,同德县还创造了六个全省牧区第一: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 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全覆盖;第一个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 危房和无房户问题;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标准。
三分之一牧户即将搬进新城
三年前,切杰加还住在生养他的东格村,跟随村里的老手艺人学习做家具。三年前,为了实现全县3.69万名贫困农牧民脱贫的预期目标,同德县制定 了“三分布局”的战略,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六个方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 平,全面改善贫困落后的面貌。“三分布局”即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城镇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三分之一的牧户在草场放牧。
正是这“三分布局”战略,诞生了被称为同德县建县历史上一大壮举的县城新区。新区累计投资6.9亿元,建成牧民定居楼房1008套、城镇保障性 住房1185套,可满足4个乡镇、1.5万人居住、办公需求。新区的道路平坦整洁,路灯高大别致,一栋栋居民楼鳞次栉比,一幢幢办公楼、商用楼风格多样。 这里有现代化的寄宿制小学,有大型超市、商业步行街、医院、体育场,还有农贸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扶贫农贸市场,是同德县以“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为目的,投资新建的一项扶贫开发重点项目,惠及15个村2135户农牧民。 市场总占地面积7940平方米,共有130间商铺、110个摊位,内设果蔬、粮油、禽蛋肉类、日用品共4个区域。投入使用后,将为新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舒 适的购物环境,预计每年可增收178万元,每户年均增收833元。
离开扶贫农贸市场时记者看到,三名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等待商户入驻。鲜艳的工作服,是一抹朝阳的颜色,象征着这座高原新城即将迎来美好的明天,而他们就是整个新区从庄稼地到新楼拔地而起,再到欣欣向荣的见证者。
“农牧民都搬进新区后,后续的事情还很多。”同行的同德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华泽加开始“担忧”,他的担忧是一种幸福的忧愁。
对切杰加而言,他没有担忧,有的只是商机,“这么多人要搬进新区,得买多少家具呀!”
放羊娃变成藏式家具公司老板
离开新区,驱车前往两公里外的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切杰加的东格尔藏式家具综合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就坐落在那里。此时,牧民正赶着羊群上山,孩子们在院子外玩耍,他们都是这座高原新城的主人。过了巴曲河大桥,沿笔直的宗日路前行,汽车很快就驶入了产业园。
住在新区、工作在扶贫产业园是同德人的理想生活。扶贫产业园是集加工、销售、物流、劳动力转移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扶贫基地,总投资 1.69亿元,已进驻藏服加工、木雕工艺加工、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哈达加工等9个产业生产基地,预计全年总产值达1.59亿元,可吸纳就业人员1181 名,年人均收入在24000元以上。
开业不到三个月,切杰加公司生产的家具就供不应求,纯收入达13万元,切杰加也成为了同德县的传奇人物。26岁之前,切杰加是个放羊娃。26岁 那年,他看到随着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藏式家具越来越受欢迎,他打起了藏式家具的主意。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能放一辈子羊,得干点什么,于是他跟着村 里的老手艺人学起了做家具。
四年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使得老百姓对家具的需求越来越大,切杰加决定走出小小的东格村,到县城开拓一片天地。他在县城租了500平方米的厂 房,当起了个体户。他从西宁运来木料,加工制作后,再从同德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切杰加还作为海南州的企业代表参加了青洽会,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签了100 万元的订单。
扶贫产业园建成后,切杰加的公司自然落户在产业园,他买了辆车,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产业园居住,村里那些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家具老手艺人变成了他的员工,他还聘请村里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到公司上班。
广袤天地,任同德人驰骋
切杰加公司隔壁,是著名导演松太加的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当天,松太加和他的伙伴们正在为基地挂牌。他说,小时候住在山沟的土房子里,虽然 怀揣着电影梦,但从不敢奢望将来会在家乡拥有属于自己的影视基地,这都得益于政府的扶贫政策给了他机遇,给了他为家乡作贡献的机会。影视基地的工作人员多 是大学毕业的同德人,还有从国外归来的同德人,他们因为扶贫政策聚集在这里,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看着一群人在影视基地外忙活,不懂电影的切杰加相信,因 为松太加和这群可爱的年轻人,将来一部部本土影视作品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38岁的杨毛太在藏服厂上班,她一天要做四五件藏服,一天收入100元,丈夫在家里干农活,孩子在外地上高中。杨毛太心里很清楚,这份新工作对他们全家意味着什么。不久后,杨毛太一家将搬进新区的新家,开启崭新的生活。
除了土生土长的同德人,扶贫产业园还吸引了一些外地商人的目光,他们在这里创业,在这里把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当地的就业率和经济增速水平。诺日才让就是其中之一,他把铜艺加工技术带到了扶贫产业园,教给同德人。
“这几年同德变化太大了,我的收入涨了好几倍。”除自身的变化外,切杰加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其他人的变化,比如员工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的就业问题解决了,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整个同德县家具的质量、数量都提高了。
接下来切杰加信心满满,他计划扩大招工,将公司员工从30多人增加至100人。如果这些人想创业,他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鼓励他们走到广阔的天地里干一番事业,让更多人富起来。
切杰加和所有同德人都坚信:同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彭娜 祁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