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向幸福之城挺进:城区改革积聚发展强大能量
西宁,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时刻充满着勃勃的生机,2014,当西宁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困难与压力的同在,西宁向前发展的目标不改,向前冲的步伐不停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理清思路,研究城区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以建设生活之城、幸福之城为奋斗目标,把城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市乃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民生福祉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实施“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战略,四区的骨架已经拉开,面貌日新月异。“十二五”以来,四区紧紧围绕各自发展定位,抢抓机遇,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城区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成绩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75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13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3平方公里。
成绩二:人口集聚效应渐现
随着宜居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2010—2013年,市区人口增加4.0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6万人。
成绩三:城区品位明显提高
2013年,城区城镇化率达到96.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米,实施了一批生态、文化、城市景观精品工程建设,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彰显了特色。
成绩四:城区经济快速发展
四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40.4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88.07亿元,年均增长1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6.4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4.55亿元,年均增长28.1%。
西区:
迸发活力的现代城区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迸发现代西区的新活力……2014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49.83元,
改革:创新有序全力推进
●率先推行环卫、绿化、市政一体化管护和服务改革,开创全省此领域改革之先河;
●率先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期生计难题,改善群众生活;
●率先将殷家庄村进行“农转居”,成为全省第一个整体“农转居”的村子。
●以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目标,编制了《城西区服务业2013-2020年发展规划》,在思路、措施上进一步完善,强化构建以现代服务业态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新增企业居全市之首
组建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部署产业发展任务,为广大企业提供服务。加快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面铺开工商登记改革,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和市场活力,全面消除各种市场壁垒,放宽企业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环节,建立有利于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环境措施,主动为中小微企业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成项目32个,达成意向性融资金额3751万元。截至三季度,全区中小微企业总量同比增长25%以上,新增企业1328家,增量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产业:优化品牌效应凸显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达到132.45亿元。加快商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夏都梦想季——西区商圈文化旅游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27.9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实现旅游收入14.43亿元,同比增长34.2%。
民生:持续改善群众点赞
上半年用于民生改善的支出占全区财政支出的86%。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38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11人。29家小微企业在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中心培育孵化,带动就业160人。
【保障】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受到群众点赞。
【物价】积极采取临时价格干预和财政补贴等措施,稳控市场物价。累计发放低保、救助等资金1000余万元。
【文化】城西区文化艺术中心的综合文化服务功能逐步发挥。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荣获全省首个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
北区:
山水生态宜居新画卷
生态城区、现代城区、休闲城区、活力中心……从三年前规划开始,依托着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北区山水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今年以来,城北区主动作为,深化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取得了经济平稳向好、改革持续深入、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成绩,办成了一些事关北区长远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大事难事。
发展:产城融合的新成就
立足园区“扩园提位”和城市“扩面提标”,精心规划实施城北区汽车交易服务中心。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实施设施农业,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50栋,改造300栋旧棚,建成国家蔬菜标准园4个。建立227国道跨地域旅游产业发展合作联盟,加快推进博物馆群等旅游项目建设。截至目前,今年全区接待游客113万人次,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增长29%。
民生:一件件实事暖民心
【教育】投入9200余万元,实施5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学前教育资助、“两免一补”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蛋奶”、“营养午餐”、“校服工程”等教育惠民工程逐步规范。
【创业就业】各类招聘活动针对性更强,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5541人;扶持创业344人;创业带动就业88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10人。
【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扩面扎实有效,社会化发放率100%。为全区困难家庭、低保对象、残疾人16000余人发放各类生活补贴730余万元。受理农民工劳动投诉案件97件,涉及人数568人,涉及金额479.45万元。
【基本公共服务】投资300万元,在晋家湾等12个村启动建设农村“幸福院”项目,城北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正在抓紧启动;精心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率先建成全市第一所区级市民图书馆;率先出台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相关政策;新增农副产品平价商店4家,发放补贴50余万元。
改革:一项项制度展活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项目6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项,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8项。
●详细列出许可初审涉及的审批对象、收费依据及标准、需提交的材料等流程事项,其中承诺的许可期限较法定期限大大缩短。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率先在全市推行物流园区、朝阳东路等路段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
●出台《精简文件简报暂行规定》,指导督促全区上下“转作风”、“压文件”、“减会议”、“降经费”,“三公经费”、文件简报、全区性会议分别下降8%、20%、25%。户籍改革始终走在四区前列,已完成转户23474人,完成目标的81%。
东区:
新一轮改革的先行者
东区是省会西宁的东大门,西宁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海关均在区内,距曹家堡飞机场最近,是进入青海、西藏、新疆的重要枢纽。近年来,城东区围绕建设“客流商贸集聚区和未来西宁新地标”的发展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奏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华彩乐章。
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发展
在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形成集小商品、粮油、农畜产品、机电、虫草等为一体的市场体系;旅游行业快速升温,初步形成清真餐饮特色;以东关清真大寺为中心的片区开发改造、穆斯林风情街区建设启动实施。
交通:“五横十纵”路网骨架
全面完成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机场高速沿线景观整治等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570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任务。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形成“五横十纵”的路网骨架,区内交通畅通便捷。
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里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区生均经费基准定额提高至340元。建立了以省第五人民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医疗技术联合体”,初步形成服务人口全覆盖的15分钟卫生服务圈。全区保障对象稳定在1.2万人左右,“十二五”以来累计发放低保金、医疗救助金、临时救助金、生活补贴等达7.2亿元。
布局:“一轴两核三带六区”
一轴即东关大街、大众街、八一路商贸、商业、餐饮、旅游轴;两心即火车站客流商贸核心区、韵家口中国(国际)清真产业园核心区;三带即以南北两山为依托,发展生态休闲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带、湟水河生态景观带;六区即建国路综合商务区、东关民族特色旅游商务区、曹家寨宜居宜业商贸区、火车站客流商贸宜居区、东川工业园区、凤凰山路生态宜居区。
发展:五大功能不断完善
【交通枢纽功能】城东区为城市交通主动脉,已成为全省乃至青藏高原的交通枢纽。
【商贸物流集聚区功能】通过专业市场提升改造、借助交通优势,依托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提升商贸物流集聚区功能。
【宜居生活区功能】深入推进东关清真大寺周边街区等片区开发改造,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形成建设风格多样、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居住区。
【城乡一体化功能】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完善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扶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彻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民族文化区功能】深挖穆斯林民族文化底蕴,展示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促进清真产业发展,加强各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中区:
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心
作为我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城中区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为龙头,突出一个目标,狠抓强经济、再就业两个重点,破解拆违征迁、保供稳价、大气污染治理三个难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健康的良好态势,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通讯便利畅达,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经济:现代商贸业发展加快
水井巷中央商务区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城南会展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以总寨塬现代设施农业为支撑的“菜篮子”建设持续推进,1000栋日光节能温棚建成投产,累计生产18类蔬菜7000余吨,设立了10个蔬菜直销店,产供销一体化初步形成;积极服务工业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企业技术改造,新增小微企业521户。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0项,协议总投资129.9亿元。
民生:以小财政办大民生
【教育】实施10个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安工程等项目,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先进城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09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8948人次;实施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小微企业产业园、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建设,已挂牌运营,在全市率先以“青年创业大赛”方式征集创业项目,入驻创业企业34家。
【保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金补助和社会救助制度。探索“促参保、强管理”工作新模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7%和99.2%。
【服务】区属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家庭医师服务签约率达73.2%。严格落实价格调控措施,设立30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实行蔬菜批零差率控制。启动“数字中区”工程,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中心。
创建:打造宜居宜业城区
在全市首创环保、城管、建设三部门联审机制,实施184家餐饮单位“煤(油)烟”治理;对10个村进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城乡绿化,完成“四边”绿化4700亩、村庄绿化7个,设置景观街(点)9处。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中区全民健身中心建成运行,新建改造各类健身场所30个。开展农贸市场、五小行业、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发展:重点项目后劲增强
●省全民健身中心改造项目完成投资2.5亿元,水井巷一期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
●环卫公租房完工,近500名环卫工人入住生活,让环卫工人工作有尊严,生活有保障;
●大力挖掘中区历史文化,投资7200万元的香水园修复工程启动实施,房屋征收全面开展;
●实施滨河路、新城大道等6条道路提升改造,11月全部完工;
●加大征地拆迁,以沈家寨片区、省全民健身中心等片区改造为重点的拆迁工作进展顺利。(肖芳 张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