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麻新村里的移民学校
吾麻新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一名肤色黝黑的藏族汉子,同行的玛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得璋向记者介绍:他的名字叫齐白,就是齐白石的齐白。这样的介绍让村支书笑开了花。
青海南部的草原,四季不是很鲜明,仿佛只有两季——夏季和冬季,但不管在什么季节,天空总是湛蓝,阳光总是透亮。3月17日,记者来到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吾麻新村就在大武镇的一隅,这里是一处游牧民定居点,共有207户牧民在这里安了新家。
不论是游牧民定居,还是生态移民,祖祖辈辈在草原深处生活的牧民走进了城镇,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影响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是环境、人、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同步改变与改善,而走进吾麻新村,我们是关注这里的一个移民学校。
“后续产业发展是生态移民未来生活的重要保障,而学习文化又是后续产业启动及健康发展的保障。”玛沁县生态移民管理办公室主任春花对记者说。据了解,自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果洛州已建成移民安置社区24个,安置移民近2万人,玛沁县的生态移民也已达3千,从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一期工程来看,我省青南地区的后续产业发展健康、持续,而后续产业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也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去逐步解决,而移民群众普遍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创业能力弱也许就是问题的根基。
基于这样的现状,果洛州委组织部从2013年开始在全州各移民社区开办学校,对生态移民进行集中文化学习。
“社区发展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移民成长缺少什么,培训什么。”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开办生态移民社区学校,对进入城镇的移民群众进行集中培训教育,使青壮年移民进一步掌握藏语文、汉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及政策法规常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就业技能,促使生态移民更好、更快的适应城镇生活,提高生态移民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能力,从而使移民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城镇生活、适应城镇生活,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吾麻新村的移民学校就设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走进教室,窗明几净,桌椅等设施条件优越。2013年6月,吾麻新村的第一期移民文化学习班开班,除了本村的村民外,还有沁源新村的移民,共有43人参加了为期50天的学习。村支书齐白说,有文化和没文化确实不一样,这样的文化学习很受群众的欢迎,大家也很珍惜学习机会。
果洛州各移民学校在安排教师时,采取“兼、邀、聘、任”等多种形式,选派县、乡机关懂双语的干部和抽调所在乡镇寄校老师担任授课任务,确保了师资力量。
牧民加改去年参加了移民学习班,提起学习班,他连说了几个好。不识字确实不方便,到县城也好,到西宁也好,不识字连厕所都找不到,即便找到了,也分不清男女厕所。加改说,以前他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有时候村里开个会、或者领个补助款,都是别人替自己代签,通过学习班,他很快就学会了写名字。
离开吾麻新村,我们又前往了西部新村,这里是玛沁县最大的一个生态移民村,共有424户、1898人,这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与帮扶下,这个新村的后续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势头,但通过几年的发展,大家也逐渐认识到,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薄弱,成为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边发展、边学习成为大家的共识,去年西部新村的移民学校,也有40多名移民参加。
“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像是种韭菜,3月份种了,6月份就长出来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玛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得璋对记者说,去年我们办了第一期,效果很好,主要是群众需要,群众受欢迎,今年6月份,我们将开办第二期,就目前来说,群众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因为才刚刚开始,现在还无法说成效,但通过此举,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知识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将坚持做好这项工作,使之常态化,为移民的城镇化生活奠定基本的文化知识,也为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奠定必需的文化基础。 (作者: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