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四百名机关干部下乡
截至9月底,首批152名驻村“第一书记”共走访党员6000余名,走访群众2.5万余户,召开座谈会750余次,帮助农村发展产业项目72个,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难题300余件。
这是呼和浩特市自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启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程以来,取得的初步成绩。这比中组部、中央农村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早了半年多。
据了解,第二批驻村“第一书记”248人将于今年全部到岗。400名由机关公职人员转换为村官身份的年轻人,将以饱满的创业情怀实践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中的“马向阳精神”。
与村民打成一片,有了“里子”才能晒出“面子”,不当“看风景的干部”
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强介绍,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市部分行政村出现了发展思路不清、组织力量不强、带动致富能力不足等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长期班子配备不齐,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党组织书记工作不在状态,内耗严重;有的组织制度形同虚设,财务不清、矛盾重重、上访不断,尤其是每到换届选举时,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拉票贿选、宗族家族势力干扰等现象。
记者看到,在首批需要派选驻村“第一书记”的名单中,被定义为“软弱涣散村”的就多达57个。
在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的那顺被委派到清水河县宏河镇前梁移民新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两年。这个出身牧民家庭的小伙子,尽管对农村环境并不陌生,但让他挑起这副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奔小康的担子,他还是感到很沉重。
在那顺的日记本上有一段他刚刚履职时与村民的对话——
“你是谁?来做甚?”“我叫那顺,是咱们村的‘第一书记’。”“甚是个‘第一书记’?”“就是电视上的马向阳。”“哦,你是给咱庄户人解决问题的?”“对,有啥问题就跟我说……”
那顺说,老百姓就喜欢实打实,有了“里子”才能晒出“面子”,自己不能当个看风景的干部。从驻村伊始,他就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作业:在老支书张在平的陪同下,挨门逐户“拉家常”,坐村民的炕头,喝村民的粥,倾听村民的心里话,了解村民的烦心事。他一条条地梳理收集到的“闲言碎语”:前梁移民新村,新村不新,几乎称得上“花甲庄”,全村现有19户65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占八成以上;有两位村民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已失去劳动能力;在他驻村的前一年,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4500元;村里没有天然草场,牲畜的草料全部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养殖成本高不言而喻;村集体无企业、无收入、无财政收支权……
那顺将这里的情况写成调研报告,向单位和相关部门申请政策支持和经费援助。就在担任“第一书记”短短几个月后,他就为村里争取到了扶贫专项资金3万元、慰问金8000元和两万多元的物资。为了把3万元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他多次召集全体村民商讨,最后决定购买6只种公羊和8台粉碎机。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使用合同,每3户共用1只种公羊和1台粉碎机,每年轮流管理1次。那顺的后续安排是:为农户联系至少5万元低息或无息贷款;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成立养羊互助合作社;建设容量为万斤级的冷库一座;村委会争取养殖肉羊100只左右作为村集体财产……
把责任放在心上,把担当扛在肩上,把问题抓在手上
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吕文平对记者说,“第一书记”的工作要重点突出两个字,一是“敢”,就是要敢于坚持原则,修正错误,不打马虎眼;二是“真”,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俯下身子解决实际问题,不拖泥带水,不打马虎眼,不留后遗症。
呼和浩特市经信委的云森是派驻赛罕区黄合少镇保素村的“第一书记”。履职半年多后,他总结的经验是:只要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就会赢得大家的拥护和信任。
6月17日中午,记者跟随云森走进45摄氏度的育肥塑料大棚,扑面而来的热浪和发酵池中散发的腐臭气味熏得人喘不过气来。这里被云森称为“绿色植物加油站”,他介绍,绿肥发酵(利用植物的叶、茎、根制作液体肥——记者注)需要35天,从5月13日肥料进棚发酵到今天出棚,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在棚里呆几个小时。
云森担任“第一书记”后,起早贪黑走访村民,尽快熟悉村委会的各项工作流程。因为部分村委会成员外出打工谋生,因此服务村民的事情很多时候是“纸上谈兵”。掌握了保素村的情况后,云森决心借力发力,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在积极嫁接相关政策出租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引进了绿肥发酵技术,带领村民以绿色有机肥为支撑、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立足点,采取“私人定制”的模式吸引市民进村搞绿蔬摘种,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循环产业链。随着这张烫金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村民们对“第一书记”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了。
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首棚绿肥发酵的所有费用实际上是云森和几个村委会成员、几个村民共同出资完成的,但谁也没想到,云森把收益的20%给了村委会,帮助村委会基本走出了过去办公经费短缺的窘境。
云森打算,在第一棚三池绿肥出来后,留一池给村民免费试用,另外两池按照约定以每池6万元出售给鄂尔多斯正时生态农业公司。以后再发酵几池用于村集体增收。
据记者了解,以前的干部下乡,任期是暂时的,任务是单一的,主要是结对扶贫。这一次,“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着重帮助村级组织强班子理路子、解难题办实事。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两年期间,不再承担派出单位工作任务,每月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