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藏区行:“越团结,日子就越好”
在西宁市湟源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各族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共唱团结歌、共跳团结舞、共话团结情的场景无处不在,共同奋斗的意愿越来越深;无论在学校、乡村、社区各民族兄弟姐妹携手相依,面对困难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的故事到处传唱。
“小”学校,共建和谐大家庭
“日月山下,湟水河畔,民族教育垂典范,民族团结永不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英才辈出,桃李芬芳,立志长大做栋梁……”在湟源县城关镇回族小学,一阵阵悦耳动听的歌声传出校园,传向远方……
来自汉、藏、回等几个民族的300多名学生和各个民族教师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校园的墙壁上绘制着56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墙;教学楼前的宣传橱窗里、板报上贴满了各民族学生画的手抄报;楼道内的展板上各个民族的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和民族英雄的宣传画十分抢眼。
这个学校还利用课间操和早操的时间让少数民族教师教学生们学跳藏、回、维、蒙古等民族的舞蹈,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每一个孩子心间。
“学校住宿免费,还有住校补助费,我觉得在这里就像是在家里一样。”六年级的藏族学生伊国民说出了许多学生的心里话。
由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比较多,学校还开展了“三先”“三多”行动,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对于生活困难的学生给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同时“春蕾计划”也帮助200多名回族女童重返校园。
“民族团结教育应该走进课堂,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拥有一个团结幸福的大家庭”校长张世斌如是说。
“小”社区,服务民族大团结
走进湟源县城关镇万安街社区,干净整洁的走廊墙面上,“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奖状映入眼帘。
万安街社区现有1340户常住户,社区中有回族、撒拉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561户,占总人口的36%。
社区书记李连英说的一席话,代表了这里居民们的心声:“发展经济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也会越来越团结。”
为增加辖区居民的收入,李连英和社区干部群众想方设法寻找致富渠道。定期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少数民族群众免费参加餐饮培训班,目前,社区内经营餐饮项目的已经有42家,其中许多小吃店的老板都是少数民族。
回族居民马国义曾是低保户,通过参加餐饮培训掌握了农家菜的技能,现在他开办的牛肉面馆由于饭菜质量好,客人每天不断。
这个社区每年还组织以“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温暖”为主题的用工招聘会,为群众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牵线搭桥,并获得了省市级“充分就业社区”的荣誉称号。
回族居民韩德福由于视力有障碍,就业十分困难。社区主动联系县残联让他学习按摩技能,并在一家按摩院就业,有了固定的收入,社区还为他们两口子解决了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韩德福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现在,城关镇万安街社区里的775名少数民族居民享受到了低保救助金,全社区的1489名少数民族居民全部纳入城镇医疗范围,10名居民得到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5户居民家庭搬进廉租房,大伙在这个充满和谐温馨的大家庭开心生活。
“小”村庄,携手同心奔小康
“我是藏族,我的妻子是汉族,我们村子里汉族和藏族结婚的很多,这些家庭齐心协力,共同奔小康的心情是一样的。”湟源县和平乡和平村村党支部书记冶间措不无感慨地说。
和平村是一个由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组成的村庄,700多村民中,藏族村民有250多人。
冶间措有一个自己多年总结的道理“越团结,大家日子越好,日子越好,大家越团结”。
他和乡亲们一道建立了20栋温室大棚,成立了两个农机合作社和一个家庭农场,完成了400亩苗木的种植项目……
“团结就是力量”。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年平均收入由2011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2015年的8000多元。
“我们村里的藏族也好,汉族也好,大家都在一起干活、一起生活,各民族之间好的就像一家人。”村民罗延青深有感触。
这些年,和平村抓住了“民俗文化村”和农村党建示范带重点村的机遇,立足实际情况,完善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新思路,修建民俗广场、民族手工作品展厅,打造民族特色示范村,爱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