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青海: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民族大家庭:社区有个民族团结理事会
理事会的成员慰问困难群众。摄影:马玉梅
龙鼓敲出和谐声。
和谐表达幸福情。
几年前,罹患肝癌的回族同胞王继超在大街上晕倒,被送到了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抢救。
在医院联系他的母亲时,由于王继超以前不孝顺,他母亲就不想管他。理事会得知情况后,积极做通他母亲的思想工作,组织大家为王继超捐款,仅三天时间就筹集了差不多3万元,让王继超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在母亲的关怀和大家的照顾下,不留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组织捐款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特别积极,不论是汉族还是回族,大家都一样热心,就是为了让王继超在最后的日子里尽可能过得好一些。”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陈风莲仍然感动满怀。
俗语说:“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朴实而形象的语言充分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
在西宁市城东区东关社区慈幼居委会,有一个民族团结理事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理事会紧紧围绕服务居民,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作为工作主线,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突破口,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构建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筑牢了民族团结的基石,让民族团结的力量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东关社区慈幼居委会位于七一路北侧,有6686个居民,其中回、藏、撒拉等少数民族403户1912人,占辖区人口的29%。辖区外来流动人口较多,困难群体多,出租房屋多,民族构成复杂,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居委会服务及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一实际,理事会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做起,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风尚,营造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2月13日,天气些微阴冷,走进理事会的办公室,我们看到“有你们的付出、有民众的温暖”、“民族团结手拉手共建和谐唱凯歌”、“爱心助学暖人间、善行义举美名传”……这样的锦旗挂满了一面墙壁,诉说着人们对于理事会的真情赞美!
而在几日前,这个办公室里还放满了辖区回族和汉族群众自制的元宵节花灯。提起自制花灯,慈幼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风莲打开了话匣子:“自制花灯,是我们居委会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能体现民族团结的一桩事,不分民族大家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制作花灯,氛围真是太和谐了!”
回族群众不过元宵节,但他们也积极参与花灯制作,用自己的言行共同祝愿汉族同胞元宵佳节幸福快乐。
62岁的王建中是回族,但对于花灯制作非常投入,亲手用铁丝扎了大公鸡的外形,和大家一起完成了公鸡花灯的制作。“今年是鸡年,虽然我们不过元宵节,但也祝福大伙儿鸡年大吉,祝福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王建中说。
除了元宵节这样的节日,在重阳节来临时,辖区的汉族、回族等民族的年轻人也会在民族团结理事会的组织下聚集在一起,亲手为老人们做上几桌拿手饭菜,为他们送去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和谐和幸福。
因为民族团结理事会的存在,辖区居民患了病、遇了事,都会下意识地向民族团结理事会寻求帮助。
陈风莲介绍说,之所以2013年在全省率先成立民族团结理事会这个社团组织,一是为了调处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二是为了开展帮扶救助,兴办社会公益。几年来,通过扎实开展工作,辖区需要救助的病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等都得到了不少帮助,包括在孩子的救助就学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甚至是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理事会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慈幼居委会辖区内,以石良友为代表的回族书法家们,每到汉族同胞过春节时,都会免费给大家写春联。虽然,他们不过节,但同样为汉族同胞的佳节送上自己的心意和祝福,展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虽然民族不一样,但我们是一家人,家人遇到好日子,就应该祝福。”石良友说。
在工作中,理事会通过对各民族家庭走访入户的形式,与他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接触,掌握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状况,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矛盾问题,及时进行认真的调解,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
有一天,北园巷一位住户下班开车回家,进到家属院,院内的下水井盖有些松动,车子从上面经过时,井盖翻起来把车子的底盘砸了。该住户就和物业人员争吵起来,继而两人扭打在一起,导致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理事会得知后,积极联系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理事会还先后筹集善款36万余元,对740余户困难家庭,进行了慰问帮扶。在开学之际,资助9名贫困大学生3.6万元;为12名尿毒症病患者筹集募捐资金6万元;为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送去价值2万余元的物品和4000元的现金。还积极协调武警医院和青海省人民医院,联合举办免费义诊及药品发放活动,缓解了各族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武警医院收治了一名患有偏瘫、糖尿病、尿毒症的患者,因患者家中无人照顾,本人无经济来源无法支付医药费,导致病情严重恶化,面临无法治疗的局面。理事会积极倡议,开展“献爱心帮扶捐款”活动,辖区居民群众、党员干部等纷纷慷慨解囊,购买了礼品去医院探望并捐款,还为患者申请了“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补贴”,同时协调武警医院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生活过日子,谁都会遇到难事,只有我们互相帮助,大家才能更团结,生活才能更幸福,社会才能更和谐。”陈风莲说。
辖区回族孤寡老人鲜芳时年73岁,因患食道癌入住青海红十字医院肿瘤科,理事会成员和工作人员总计30余人轮流守护直至他去世,还为其办理了后事。
除了向辖区居民传播民族团结思想,在辖区内扶危济困,民族团结理事会内部也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马玉梅是一名回族干部,每到汉族同事过节的时候,她都会主动提出为同事顶班,让同事可以安心地和家人团聚、庆贺佳节。
“顶个班,是小事,不值得说道。”说起为汉族同事顶班的事情,马玉梅还有些不好意思,说换谁都会这样做。
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中,民族团结理事会把辖区各族群众凝聚在一起,让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动了辖区民族团结工作健康和谐有序开展,使“三个离不开”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新格局。(记者:潘玲)
心声: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幸福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前提。西宁市城东区东关社区慈幼居委会民族团结理事会是他们搞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载体,理事会成员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做起,用真情真意为辖区群众服务,扶危济困,让民族团结化作一股正能量,滋养辖区每一位干部和群众的心田,被滋养过的心田又能开出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干部和群众都受益于民族团结。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中,因为有陈风莲、马玉梅、王建中、石良友……这样爱心人物的存在,对于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诸如王继超、鲜芳这样的困难群众,才能感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和温暖。这样一种情感的交流和纽带的维系,对于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和谐社会的创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者:潘玲)
荣誉榜:真情浓浓漫山村
去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城乡接合部的东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元和村妇联主任赵生香,还有3名党员志愿者,一齐来到撒拉族老人李赛力买的家中。
今年73岁的李赛力买虽腿脚行动不便,却依然来到门口迎接,见到张文元一行人满面笑容地说:“张书记,你们到屋里坐,屋里坐……”
李赛力买是东庄村唯一的孤寡老人。平时,村班子成员常到老人身边走动走动,看看她的身体、生活状况。李赛力买说:“我喜欢大家常来家里唠唠,听听政府的富民好政策,村里的新鲜事。如今,我们村团结的氛围越来越好了。”
自去年年初以来,他们已为李赛力买家搞清洁不下5次,打水、淘抹布、洗衣服……景贵梅是村里的“热心肠”,她说:“以前,我们村是个后进村,村民懒散、不团结,各顾各。而如今,在咱村支书的带领下,村里人心齐了,村民奔富裕的干劲都足了。”
东庄村地处乌兰县城乡接合部,是希里沟镇的一个小村庄,村里有藏族、回族、撒拉族、汉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8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该村在镇里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张文元说,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要当好这个‘班长’,必须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起来才能求发展奔富路。
讲起这个“班长”的“团结经”,村支部的党员康贵英说:这几年,张文元当上村书记后,先是分析了支部班子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后,他对症下药,通过交心谈心、书面汇报等形式,解决了思想疙瘩,统一了认识,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带领大家学习理论政策、学习实用科技、学习农业知识,并且要求“三委成员”通过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跟随着张文元来到村东头的枸杞地,大家在收最后一茬枸杞果。听他说,在以前,村里有一些“懒汉”,自家的地不好好种,到年底收入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怎么办?张文元和村委班子成员殚精竭虑:想招、支招,把86公顷土地流转出去给承包商种枸杞。
就这样,土地流转出去了,承包商又返聘了这些土地的村民,来地里干活,照看枸杞。村民王梅说,照看枸杞可比种青稞粮食轻松多了,自己身体有病,重活、累活干不了,一年到头收入很低。如今,土地流转费加上打工工资,今年能收入1.5万元。
“这还不算,今年,我们还流转了13公顷土地,种藜麦,到去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了9323元,今年村民们收入会更好。”张文元说兴致勃勃地说。
村里的“第一书记”薛九章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他说:“村里人心齐,干劲足,帮助村民脱贫攻坚我也信心满满。”
该村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开展以来,积极提高党员的素质,建立了一支由35名党员组成的服务组,弘扬正能量,每月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日”,帮扶关爱低保、五保、残疾户,清扫村庄卫生,宣传政策法规……就这样,把村民凝聚在了一起。
今年,张文元被推荐为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按照村里人的说法这个“班长”当个模范我们都服气。(记者:张浩)
身边的感动:爱在雪域天路延伸……
“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要毫不犹豫的伸手,因为服务旅客是我们的天职。”贾廉洁说。
今年43岁的贾廉洁,是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客运段拉萨二车队的党总支书记,干了20余年的客运工作,当过列车员、列车长、车队定额员。
“青藏铁路是国家的骄傲,能在这条雪域天路工作我很自豪。”贾廉洁说,“这条天路融入了我太多的情感。”
段上考虑到贾廉洁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时间较长,多次调她到别的车队工作,但她都婉言拒绝。就是这样的坚守让她和青藏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1月2日,旅客牛普津一家乘坐K918次旅客列车行驶在青藏线上,在距离终点站西宁约一小时车程的湟源站附近,妻子临盆,刻不容缓,时任该次列车车长并有着红十字救护经验的贾廉洁与班组乘务员成功迎来了这个新生命,孩子的父亲非常激动,当即为孩子取乳名“车生”。
牛普津一家家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镇,车生8个月大时,贾廉洁曾前往三岔镇看望过孩子一面,随后的时间与距离总是不碰巧,使得“天路母子”近十年未见面。
随着时间推移,这对“天路母子”的情分越来越浓。贾廉洁每年为牛车生购买了衣物和学习用品,为这一家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随后的时间总是不碰巧,这一阻隔竟让“母子俩”近十年未曾见面,其间他们一直通过电话联系。从前那个咿咿呀呀的小婴儿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牛车生听到家人讲起自己的出生经历,充满了好奇,在网上不断搜索贾廉洁的照片,很想见见他的“天路妈妈”,表达感谢恩情。
在春节前多次电话沟通后,日前,牛普津的妻子贾润霞带着儿子坐了近6个小时的汽车来到兰州。贾廉洁早早地来到兰州西站等待她们一家。
“天路母子”在兰州西开往西宁的D2723次列车上实现了团聚。车厢里两人相拥,见到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两人也并不显得生分,很快就拉起了家常。
列车行驶的途中,贾廉洁端出事先准备好的蛋糕,为车生补过了10岁生日,并为车生姐弟送上了提前准备好的书本文具。
“我最感谢的人应该是贾阿姨了,她就像我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地关心着我,就像雨水呵护小花一样,她是一个优秀的列车长。”车生也别有用心的为贾廉洁送上了一封书信。
贾润霞为贾廉洁送上了锦旗,锦旗上这样书写着:心系旅客,大爱无疆;天路妈妈,让爱延续。
贾廉洁说,在列车上经常会有这样特殊的缘分,比如帮某位旅客寻找遗忘的行李,为哪位患病的旅客办理铺位变更等。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每次为旅客提供帮助,都像是在产生一种缘分,拉近了自己与旅客之间的关系。
贾廉洁在青藏铁路工作了10年,她的服务热情和爱心影响着车队每名工作人员,她所在的车队总结提炼出了“十点服务法”以及“五小服务法”(“小翻译”、“小导游”、“小演员”、“小医生”、“小帮手”),逐渐形成了以“天路服务使者”为品牌的独具特色的列车服务模式,该车队党总支2016年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记者:王韬 曹姬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