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青海:“团结能把困难赶跑”

18.02.2016  14:25

   民族大家庭

  有谚语说:“篝火能把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赶跑”。

  雪域高原上的美丽古城西宁正在给人们诠释着“大美青海”、“和谐青海”的真正含义,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点燃希望的篝火,战胜面前的困难。

  立足“十三五”的开官之年,回首“十二五”,西宁市认真落实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真正做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西宁各族群众团结一致、信心满满地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典型引领   示范带动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西宁市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过程中,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通过创建示范点、选树典型、表彰先进等途径,使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创建工作效益日益显现,出现了元树新村、市教育局、兴海路小学等一批富有特色、亮点频现的市级示范单位和东关清真大寺、滨河景观带等一批永久性示范点,并对98个示范点进行了命名。日月山景区和湟源小高陵精神教育展馆先后被命名为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

  走进兴海路小学,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雕塑及喷泉、民族知识长廊、优秀民族文学作品石刻、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人物塑像、反映民族风情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石雕墙、师生民族团结进步的艺术作品等一一呈现在眼前。生动有趣的图景让人愿意仔细去看、去思索,可以对广大师生进行鲜明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三个离不开”深入人心,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蔚然成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花儿演唱、九碗三行”、“敖包相会、长调牧羊”、“驼舞喜婚、驼曲传唱”……介绍各民族特色和渊源的石刻牢固地贴附在大地之上,让人细细品读回味记忆:“我是回族的索菲亚,穆斯林的好娃娃,开斋节,请阿訇,清真寺前人如麻,炸馓子,煮手抓,男女老少乐开花”、“汉藏蒙,回土撒,少数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兴海路小学充分发挥优秀童谣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以“童谣创作挖掘教育资源、童谣传唱编织民族情怀、童谣小报展示民族知识、童谣绘画描绘民族风情、童谣表演展示建设成果”。翻开孩子们用心描绘的民族团结的图画小报,不禁泪湿眼眶,心里感动莫名。

  众多示范点的命名和宣传教育基地的设立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团结土壤,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共有40个先进集体和60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基层服务   深入人心

  基层才是创建工作的基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寺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进军营“八进”工作使民族团结走进了基层。区分不同的对象,分层分类宣教,引导各族人民懂得珍惜、荣辱与共、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河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史,活生生的例子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我们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做了。”南川东路兴旺社区的工作人员刘国宁说。

  兴旺社区辖区内共有2449户6221人,少数民族居民有383人。以“河湟文化,民族共荣”为主题,辖区内的河湟小镇建造了河湟民族颂丰碑、河湟文化历史长卷、传统文化艺术墙体彩绘,使河湟小镇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社区少数民族群众联系联谊、教育服务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开展了“民族之花,兴旺盛开”的民族团结“178”(一起帮)特色工作。

  南川东路兴旺社区在“1+7+8”的数字模式下,打造了7门8事一齐帮“家”的工作新格局。社区以7门(便民服务迎进门、惠民政策讲进门、就业机会找进门、民事调解走进门、温暖关怀涌进门、环境优美美进门及文化活动迎进门)、8事(和谐一家办实事、知心大妈解难事、微笑兴旺说喜事、民族之花评好事、巧手阿娘显本事、河湟夜色映故事、红色感悟讲故事、指尖天使做善事)的民族团结工作思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服务重点,为群众解决了实际的困难,受到了各族居民的欢迎。

公益救助  立足民生

  改善民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得到改善,才能够凝聚人心,才能够更好地谋求发展。

  西宁市在创建工作中,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加大投资,在经济发展上大力支持,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在工作中,东关社区慈幼居委会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风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结合“三基”建设工作,牢固树立“廉洁自律、艰苦创业、勤政为民”的思想,慈幼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与辖区居民群众进行联系,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执行政务、财务两公开,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开展党员责任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还成立了“党员爱心志愿服务队”,为居民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顺利推进。

  还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民族团结理事会”,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就业培训指导工作。针对辖区贫困群众多、下岗失业人员多的实际问题,先后筹集善款36万余元,对740余户困难家庭进行了慰问帮扶,资助了9名贫困大学生3.6万元,为12名尿毒症患者筹集募捐6万元,为西宁市福利院捐赠2万余元的物品和4000元的现金。

  同时,在穆斯林群众传统节日开斋节期间,理事会在金牛小区开展“各族一家人、共享中国梦”活动,活动中慰问26名尿毒症患者,每人发放慰问金1500元,慰问穆斯林困难群众320户,共计发放6.4万元的生活用品,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为200户穆斯林困难群众筹集善款10万元。

  两节期间,理事会成员不仅对辖区内100余户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慰问,还积极协调青海武警医院和青海省人民医院,联合举办免费义诊和发放药品活动,在水城门清真寺内为广大群众看病,免费发放药品,缓解了各族群众的生活困难。

  民族团结的暖风已经吹遍了西宁的大街小巷,让古城各民族群众感受到了温暖,也将助推他们一起实现“中国梦”。(潘玲    陈曦)

   心声

  最喜润物细无声

  “汉藏蒙,回土撒,各族人民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

  一首首介绍各民族文化、传颂民族团结精神的童谣在西宁市兴海路小学的孩童中传唱,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以这样的形式如春雨般洒进孩子们的心田。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7%,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因此,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发展民族团结事业在青海显得格外重要。

  做民族工作,除了要依靠物质力量、做好发展的文章,还要依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这方面,西宁市的一些做法和尝试值得我们点赞。

  在小学生中,发挥优秀童谣的作用,以唱童谣、编童谣小报、作童谣绘画,秀童谣表演的方式,达到编织民族情怀、展示民族知识、描绘民族风情、展示建设成就的效果。

  南川东路兴旺社区在居民中开展河湟夜色映故事、红色感悟讲故事活动,传播民族团结文化;在辖区内的河湟小镇建造河湟民族颂丰碑、河湟文化历史长卷、传统文化艺术墙体彩绘。

  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创建中,如何把历史上青海各民族团结互助、相互依存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如何增进各族群众间的文化沟通,做到文化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无疑都要依靠精神的力量,做文化的工作。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传播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的过程中,文艺的、文化的方式往往胜于说教,它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把抽象的观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播,能够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施行教化。

  善于利用文化的方式和手法,就能够让民族团结进步的春风吹进校园,吹进社区,吹进普罗大众的心里;善于利用文化的方式和手法,就能够更好地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树在高原常青常绿。(辛元戎)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