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青海:文明舞动八宝河畔
高原文明风
“草木新绿,秀水开颜。城市乡村环境美,牧民百姓礼向前,春天的八宝河畔文明之风阵阵袭来……”
这首传唱在“八宝河”畔赞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精神文明之歌,诠释着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奔向美好明天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祁连县围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富口袋”与“富脑袋”并行,着力改善农牧区环境面貌和农牧民精神风貌,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生动局面,核心价值观践行随处可见,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步入新高度。
一
祁连县是青藏高原北部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经济兼小块农业的牧业县,辖3镇4乡45个村,有蒙、藏、回、撒拉、汉、土等15个民族,总人口5万人。“十二五”以来,祁连县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春行祁连,从笔直的“峨祁”公里进入日新月异的八宝镇,街道上24字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文化墙随处可见,一盏盏亮丽的路灯上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海报不时吸引人的眼球,街道上车辆和行人礼让通行,广场上孩子们竞相嬉戏玩耍……这和谐的画面得益于祁连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培育崇德向善之风的举措。
这些年,祁连县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和人们的实际工作中,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中,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组建了“政策理论知识送基层宣讲团”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以鲜活的事例,身边的典型故事,寓教于乐,感化群众。
举办了“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节俭养德、全民节约”、“学雷锋、树新风、见行动”等道德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引领干部群众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用祁连新闻网、微信圈“走近祁连”,以及公交站牌、文化长廊等宣传载体,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华经典、创建文明县城知识的宣传力度,先后制作张贴各类宣传牌1060余面。广泛开展了“祁连县道德模范”、“最美祁连人”、“最美祁连系列人物”等宣传评选活动,在农村、社区以设立善行义举榜的形式,定期评选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晒凡人善举,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收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
“不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的乡亲父老,都说咱们祁连不仅风景美,环境更美。”正如祁连县八宝镇的本土老居民马少安所说,以美景闻名于外的祁连县,如今还有引以为傲的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街道的美化亮化。
近年来,祁连县以同创共建“三城三区”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坚持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三轮驱动”,切实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让广大群众共享创建成果。坚持“长、短”结合,按照建设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加快新城区基础实施改造提升,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累计投资6200余万元修建完成公共设施,修建完成县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投资8889万元完成旧城区15个片区705户的拆迁任务,城乡面貌持续改观,“四纵十四横”的城镇路网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7.91%。同时,按照“一村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的原则,编制完成了42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累计投资4亿从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围墙大门建设、房屋美化、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着手,完成了30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并积极顺应广大群众“富而思洁、富而思美”的强烈愿望,广泛开展了以“三治”,“三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活动,实现了村道硬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空地绿化的目标。
三
当广场上音乐响起,四面八方的祁连人围向广场,欢快的跳起幸福的锅庄。要说祁连百姓最喜欢什么,广场文化活动首屈一指,而能参加到全县各类活动中,为活动增加色彩,为宣传祁连尽上一份力成为百姓最开心的事情。
祁连县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平台,繁荣农牧区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广电大楼、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馆、体育场等一批提升基层文化体育服务水平的项目,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农牧家书屋、乡镇篮球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统一为33个村修建了村级文化广场,配备了室外健身活动器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成功举办、承办了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中国祁连绿色美食节、环湖赛祁连赛段、全国藏族拉伊大赛、露营大会等节庆活动,祁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藏族情歌之乡”。并大力扶持和培育文化产业,伊圣源开发公司、翠光宝玉石公司、黑河奇石园分别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郭米则柔和阿柔逗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各级文化中心户近30户,创建省级文化大院3个,组建群众性文艺演出队,广泛开展农牧民小型运动会、赛马会和以吹拉弹唱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融洽了各族群众的关系,每到开斋节或春节,邻里互相走动嘘寒问暖,拉家常、谈发展,各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唱响了民族团结和谐之歌,也充分展现了最美乡村群众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全面发展农牧区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法律、科技、卫生计生下乡活动,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牧区辐射、现代文明向农牧区传播。同时,祁连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五星级文明户”开展井然有序,更让百姓们兴奋不已。
八宝河畔锅庄热,祁连山下文明风。祁连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正乘势推进,城乡文明建设节节拔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精神与风貌正在每个角落精彩上演。(作者:孙肇明)
心声
受奖的“文明户”和受限的“老赖”
报载,互助土族自治县在五星级文明户的创建中,拟定激励办法, “五星级文明户标兵户”既能获得现金奖励,还可以享受银行贷款授信额度提高、贷款利率优惠、子女中考加分、驾校学费优惠等9项优惠政策。这一创新性的做法在我省尚数首例。
品行高尚者、遵守文明者该不该得到物质奖励?这个问题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遇到。据《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如果在外国遇见沦为奴隶的同胞,只要将其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库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商界成功人士子贡从国外解救了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国后却拒绝领取奖金。孔子知道后感叹道:“子贡做错了啊!他领取奖金并不有损于德行,而今他不领取奖金,以后鲁国就没人愿意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
与之相反,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对方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以后鲁国拯救溺水者的人会多起来了!”
时至今日,孔子的观点并未过时。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在我省农村已实行多年。最初,这个荣誉颇受群众重视,后来却逐渐降温,争当文明户的热情也大不如前。追根究底,文明户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见义勇为、评上五星级文明户后接受奖励和馈赠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有利于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示范效应,引导社会上更多的人去行善。反之,无论出自何种原因,行善者谢绝奖励或者馈赠,“纯粹”则“纯粹”矣,却不利于引导他人见贤思齐,涌现更多的行善者。
笔者还联想到,从前,我们对经济领域的“老赖”束手无策。人家说,我是老赖我怕谁?现在,法院和银行从贷款,出国,购买飞机票、高铁票、奢侈品等多方面对老赖进行限制,让他们寸步难行,大大压缩了老赖们的生存空间。
无论是对五星级文明户进行物质奖励,还是对老赖们进行限制,都是在制度层面上下功夫,形成好人有好报、坏人举步维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引导人们遵守文明,摒弃失信,让整个社会朝着诚信文明的方向迈出了踏踏实实的一步。(作者:辛元戎)
荣誉榜
放飞乡村孩子梦想
门源回族自治县自2012年以来,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处,受到了农村孩子和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极大地满足了农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拉近了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门源县按照“一校一特色”的原则,积极拓展师资渠道,基本配备专职或兼职辅导员队伍,有的少年宫还聘请文化志愿者、乡村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并因地制宜创设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活动项目,使之成为加强农牧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农牧区未成年人才艺能力、活跃农牧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之一。
门源县把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进了乡村少年宫,这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也增进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感情。
各个少年宫面向乡村学生免费开放,它既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少年宫各项活动的开展,帮助农牧区孩子的知识技能等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各少年宫连续三年选送队员参加青海省机器人大赛,并分别获得“绿色城市”优秀奖、 “绿色城市”一等奖等,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杯”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获得了七个奖项。
对于这些变化,县第一寄宿制小学校长魏廷玉深有感触:“少年宫项目陆续在各个小学实施,使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条件。现在我们逐步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门源县的乡村少年宫是农牧区孩子成长的乐园,更是农牧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基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动帮助下,动手制作一些手工制作,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学习舞蹈、绘画、乐器等艺术门类,也可大胆探索机械类开发等。当然,还有条件传承研习传统文化。
地处农村山区的乡村少年宫也是门源县学生道德实践的情感基地。各学校以少年宫为平台,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文明礼仪活动月”等主题实践活动,真正把少年宫作为集德育、文艺、体育、科技创新和传统活动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一张名片,逐步形成了具有门源特色的教学品牌,筑起了农牧区少年儿童的艺术梦想。(作者:孙肇明祁志新张燕)
身边的感动
家和万事兴
俗话说,“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
在西宁市湟源县城关镇西大街社区,有这么一家人人称赞的幸福之家。教师出身的赵秀清,在平时生活中对子女言传身教,使他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全家10口人,人人遵纪守法、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4月1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大家庭。
“看,这是奶奶的剪纸。”赵秀清的小孙子说。赵秀清在剪纸方面有很高的的艺术造诣,她的剪纸作品曾多次参加了青海省、西宁市和湟源县的民间艺术品的展览,也曾多次评为优秀民间艺术品,为此,许多剪纸爱好者慕名而来,收藏了她的很多作品。
小有名气的赵秀清对待这些荣誉却十分“低调”,总是谦虚谨慎地不断学习新的剪纸图案。她为了剪好一只蜘蛛,了解蜘蛛的生活形态,她和自己的小孙子费了好大的劲找到了一只蜘蛛,并且详细地去观察蜘蛛的形态,她的这些举动不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找到了参照物,也让她的剪纸更加生动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大家。
“细节是最能教育人的。”这是赵秀清最爱说的一句话。
每周在小区内打扫卫生成为了赵秀清四个孙子的必修课。“劳动最能使人进步,也能教会我们做人,学习不是第一位,做人才是第一位。”赵秀清说。由于儿女们都非常的忙,照料子女的生活和接送他们上学,这些工作基本上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她不仅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学习能力,时时提醒子女沿着正道走,勉励子女勤奋刻苦学习,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赵秀清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状况,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有礼貌、守纪律、勤学习以及和同学和睦相处的好习惯,她家的4个孩子都成为了老师经常表扬的好学生。
“赵老师是社区的榜样,她的孩子们在学校里也是榜样。”西大街社区主任王生贵说。
前些年的一个晚上,大雨过后,在赵秀清所在的小区内,几个下水道内污水横溢,整个院落臭气熏天。
赵秀清赶忙赶到社区及时反映情况,并协同社区及时和居民们商议共同的解决方案,及时解决了此次下水道堵塞的问题。
“我们小区里有了赵老师,有许多事都是她在操心,大伙从心里十分感激她!”赵秀清的邻居李秀梅满脸感激地说。
当记者问起赵秀清的家庭如此和睦的秘诀,她说:“家庭和睦,就要做到互敬互爱,互相理解,多一点包容,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对方,以心换心,学会换位思考,发挥出我们父母的榜样作用,这样的家庭必然是和睦的。”(作者: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