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赛事带动我省多产业融合发展

08.08.2017  17:03

  第十六届环湖赛甫一落幕,第十三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烽烟又起,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也即将吹响号角……

  依托青海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人文资源,青海打造了10项国际品牌赛事,20项国家级品牌赛事,百余项省级品牌赛事。通过品牌赛事的推动,不仅展示了青海力量、青海形象、青海自信,更带动了我省多产业融合发展。

   国际赛事架构丰富多样

  第十六届环湖赛刚刚落幕,第十三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紧接着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功举办。近年来,我省国际赛事架构进一步拓展,可谓一年四季都有国际赛事落地青海。

  1月有冬季抢渡黄河极限挑战精英赛,4月的WKF世界自由搏击赛,5月,岗什卡国际登山滑雪交流大会成为各国登山滑雪爱好者挑战高原雪山的绝佳场地,还有国际篮球争霸赛激情上演, “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世界徒步越野爱好者在不同的地方领略不同的风光,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感知中华水塔的独特魅力,为大美青海的自然风貌惊叹不已。7月,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重磅出击,追逐着“百年大赛”的梦想再启程、再突破,成为享誉世界的自行车品牌赛事,被誉为“金字塔尖上的运动”,成为青、甘、宁三省区对外交流、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紧随其后。8月,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来自世界各地的“百步穿杨”高手各显神通,并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射箭文化。国际高原攀岩精英赛“岩壁上的芭蕾”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欢呼尖叫的刺激,更是力与美的完美享受。12月,中国青海国际冰壶邀请赛又将高水准亮相,让世界刮目相看,这在中国冬季运动和世界冰壶运动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我省还有不少国际赛事,如玉树漂流世界杯、中国国际露营大会祁连站等。

  品牌赛事领跑产业融合发展玩山水、玩心跳、玩速度与激情、玩耐力与极限,各项品牌赛事已经成为我省体育、文化、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刚刚落幕的环湖赛就是很好的实例。在青海湖畔的海南藏族自治州石乃亥乡,当地牧民才让在青海湖边搭起几顶帐篷招揽游客,经营藏式餐饮,一个夏天的收入就有数万元。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环湖赛的举办。

  环湖赛创办的2002年,青海省旅游收入不足10亿元,今年上半年,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1241.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2.94亿元。2016年环湖赛的现场观众人次接近320万,为西宁、天水、银川三个举办地城市相关行业带来1.82亿元的直接消费、接近4亿元的消费拉动,为三个举办地城市带来1.37亿元的体育产业直接消费。另外,在赛事品牌媒体社会价值方面,环湖赛赛事品牌媒体社会价值超过4.66亿元。

  同样,几天前举办的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已经成为循化各族群众的节日。通过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连续多年举办,循化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据了解。每年七、八、九三个月,循化县仅羊皮筏子游乐项目的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循化县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明年,黄河水位将提升至1856米,在循化县境内的黄河两岸共有27个码头,下一步将着手开发旅游游船的项目。借助游船的开发,具有表演性、趣味性的羊皮筏子将更具规模。

  通过各项国际赛事的举办和推动,全省各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省融合创新发展,以环湖赛为龙头的十大品牌赛事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明显,今年年初,环湖赛被评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示范项目,通过环湖赛多年发展,目前,以环湖赛系列品牌赛事为主打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健康、养老、传媒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的“环湖模式”已全面开启,体育活动作为主体元素、作为载体平台,多方位、立体化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体育本身的“活”性得到了充分释放。探索发展出良性循环的路子,催生了一批新业态。

   广搭平台产业发展谋长远

  近年来,省体育局积极搭建以重大国际品牌赛事为龙头、国家级品牌赛事为主干、省级单项赛事为一体,群众积极参与的赛事平台,我省形成了上百项省级品牌赛事为一体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今后,省体育局将更加重视特点特色把品牌赛事做“亮”。重点利用我省的山川、河湖、人文资源,继续推动“一地一品,一会一品、一行一品”建设,开发山上、水上、冰上、雪上、路上、沙上、马上等运动项目。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为目标,充分发挥以环湖赛为龙头的品牌赛事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传播青海声音、展示青海形象,让品牌的生命力、影响力持久深远。

  省体育局局长张宁说,省体育局正在力争逐步形成具有青海高原特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同时,围绕“全体育”立足“全产业”,以全域体育为方向,深入挖掘体育休闲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多渠道增强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继续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商贸、金融等跨界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互惠共赢,进一步探索和开拓具有青海特色的体育事业发展之路。(李占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