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哺民生——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记事

18.07.2014  11:32

  青海,是一方文化的沃土。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今,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唐卡、藏毯、民族刺绣、堆绣、石刻、农民画、陶器、酩馏酒、河湟石、昆仑玉、演艺等为主导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省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企业(单位)达6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以上,间接参与的农牧民在20万人以上。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成为了盛开在乡间牧野的绚丽山花。在这片山花盛开的地方,一条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正穿过历史的烟云,在青南高原逶迤蜿蜒;另一条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也合着时代的节拍一路向西,展示着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高兴地看到,蓬勃发展的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在为哺育民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之际,也正在迎来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

   班玛:黑陶罐里有梦想

  高原初夏,清晨的阳光洒进屋内,让这间位于4楼的教室明亮而温暖。在教室里端,站在桌旁的谢格太用双手将一团红黏土揉捏成片状,给学生们讲解着班玛黑陶的制作要领。

  今年36岁的谢格太是班玛县灯塔乡农民,他10多岁起跟父亲学习黑陶和面具的制作。“那个时候,我和阿爸做出来的黑陶都是在有集市的时候拿去卖,也没有固定的价格,一般是黑陶的容器里能装多少青稞,就交换了。”谢格太说。班玛县是青海果洛“柯森”文化的发祥地,班玛黑陶手工制作技艺是其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班玛黑陶的造型有壶、灯盏、罐、坛等器皿,多为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

  谢格太是目前班玛县为数不多的黑陶制作艺人之一,父亲去世后,他再也没有烧制过黑陶。2013年,在班玛县政府的扶持下,原以为再也不会继续烧制黑陶的谢格太,又重新拿起了红黏土。“我从来没有想过,曾经只能和青稞交换的黑陶,让我去年挣了10多万元。”谢格太笑着说。

  有了政府的宣传推介,谢格太烧制的黑陶得到了推广。2013年5月参加深圳文博会时,他带去的47个展品在布展当天就销售一空,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真没有想到,我们藏家的黑陶在沿海大城市这么受欢迎。我去年一年烧制了300多个黑陶产品,全都卖完了,有很多没有买到的商家都愿意订购,这确实让我对黑陶的销路很有信心。”

  由于所有的黑陶产品都是由谢格太一人纯手工制作,产量低成了眼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今年谢格太注册成立了公司,并免费对黑陶烧制有兴趣的当地群众进行培训,目前就有12个学生跟他学习制作技艺。 19岁的藏族姑娘谢曲是谢格太的学生之一,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移民,谢曲渴望学到一门实用的、自己也喜欢的技艺,让生活过得富裕。她希望学成后能够留在谢格太的公司从事黑陶生产工作。对于这些学生,谢格太有很高的期望。“去年我带了5个学生,有3个学得不错,目前和我一起干。我希望今年的学生们都能够留下来,和我一起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也为更好的生活一起努力。”谢格太说。

  谢格太今年设计了15个新款黑陶产品,造型跟以前的产品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我希望班玛的黑陶制作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同时也带动更多的家乡人走上致富的道路。”谢格太充满信心地说。

  黄南:那些唐卡艺术的传人们

  青海新闻网讯夏日的高原生机盎然。当记者来到有着“热贡艺术之乡”美誉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被唐卡艺人的执著所感染。如今,越来越多的藏区女性走出家门,传习这份手艺,一张张唐卡承载着她们的梦想与光荣。

  今年26岁的南措来自同仁县吾屯下村,这个有着上千年唐卡绘制传统的小村庄在南措成为唐卡画师前,不曾有过女性画师。南措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坐在画布前静静描摹一幅幅唐卡作品。

  从南措记事起,父亲卓玛加总在不分白天黑夜作画。在洁白的画布上,斑斓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丝丝入扣的笔触让年幼的南措如痴如狂。然而,对于年幼的南措来说,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唐卡画师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女人的手是种田和干家务的,怎么可能画得了唐卡?”南措13岁那年,当父亲宣布要将技艺传授给女儿时,村子里闲言四起。

  “画唐卡为什么不能有女性?”卓玛加传艺态度十分坚决。与父亲一样铁了心的南措将旁人的怀疑压在心底。“从拿上画笔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想过学不出来。”她说。

  每天早上7点,南措就起床了,帮母亲做完家务,然后开始一天的练习。除了吃饭,每天画画时间超过10个小时。看着日益精进的姐姐,妹妹尕桑措也开始学画。“卓玛加家里没有尕娃,却出了两个画唐卡的女娃。”这成了吾屯的头号新闻。

  学了4年多的打底线条、上颜色后,卓玛加看着技艺日趋进步的女儿,觉得是时候让她向更有能力的画师学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看完南措在家中一笔一画完成一幅唐卡后,破例收下了这名女徒弟。

  跟着西合道学艺的日子,南措光学画眼睛就学了3年。为了画好唐卡中最传神的部分,她日复一日地勾勒眼眶、画瞳孔。终于,在学艺后的第7年,南措出师了。

  出师后的南措和妹妹在县上开了自己的唐卡小店。慕名而来拜师的徒弟也络绎不绝,但南措带的是清一色的女徒弟,来自果洛、玉树、黄南等地。“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我想让更多女孩学画唐卡,让她们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宽一些。”南措说。 51岁的父亲已不再画画,如今卓玛加最大的爱好便是开着女儿买给他的小轿车四处逛逛,“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让女儿学画唐卡。”“唐卡,你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南措微信中的签名。头像中,身着藏袍的南措站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吾屯下寺的大经堂前,笑容温婉自信。

  夏天的太阳照在宁静的画室,明亮而又干净。28岁的唐卡画师扎西手拿画笔表情专注,用纤细的笔尖在画布上描绘各种精致的色彩。他说这是为全国巡展准备的作品,每一幅唐卡都严守传统的绘画技艺。

  扎西是同仁县保安镇下庄村人,2009年从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在西宁开办“唐卡使者”绘画创作室。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题材丰富的绘画形式,涵盖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堪称藏族的“百科全书”。“唐卡是传统的绘画技艺,恪守传统才能展现最好的民族艺术。”扎西说。

  “喜欢传统技法的唐卡,这样的作品一眼就看出是我们的东西,也让大家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扎西的学生索南扎西说。

  19岁藏族小伙索南扎西来自贵德县,至今学习绘画已有3年,是画室学习唐卡最久的学生。目前扎西创办的画室有5个学生,三男两女。

  “画室暂时不扩大,今年准备联络北京、上海的图书馆做唐卡展,忙不过来。”扎西说,“之前去过不少沿海城市办展览,大家看后非常喜欢,希望通过办巡展让更多的人认识唐卡,了解传统的唐卡绘画技艺。”扎西从8岁起跟着家里老人学画唐卡,小时候那会儿男孩子多,直到上大学他们专业27个人,只有3个女生。“现在只要女娃儿们愿意学,我都欢迎,但作品的要求都一样,不会因为是女娃儿就降低要求。”扎西说。

  根据唐卡作品的大小和画工的精细度,每幅唐卡的价格均不同。“像这个小幅唐卡,从画布制作到成品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按照精细度定价,一般两三千元。”扎西说,他最骄傲的一幅唐卡是——《八马财神》,耗时两年,长一米二、宽八十厘米。

  追求传统绘画技艺的扎西,极致到画布也是亲手采用传统方法制作。 “我想把这种传统绘画技艺的作品展现给大家,这是我认为最好的唐卡。”扎西说,“以后想开办那种可以招生的职业技术画院,这是我上大学的理想,可以传授自己的风格。”

  扎西一边说着,一边放下画笔和颜料,正在加工的唐卡只剩下开眼,要选个好日子最后完成。

  扎西看了看画室的学生笑着说:我们都在为理想努力着!

  泽库:藏乡盛开石雕之花

  坐落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和日村,是著名的“石雕艺术之乡”。记者去年采访这个村落时,村干部多杰才让带着我们视察,只见每家每户宽大的院落里堆满了已经雕刻和还未雕刻的青石板,在就近的一家院落里,记者看到一个20多岁的藏族女子正在往一块不规则的青石板上用刻刀打着平行的一道道横格。只见她用手里的刻刀和一块具有厚度的不锈钢錾子,在那里照着简易支架顶端置放的长条纸质经文,在打好的横格里一阵迅疾地刻刻敲敲。很快,先前的横格里便阴刻出一个个优美流畅的藏文字符。记者当时在心里感慨如今草原牧民观念的变化:放在过去,藏族传统的文化里是不会允许女人刻写佛教经文的。记者问这位藏族女子一天能刻多少,她没有正面回答,只说她从早上到现在已经刻了六片了。之前记者了解过,这种手工刻写的经文石片,刻一块可以获得15元的报酬。抛掉零头不算,如果每天按10块的工作量计算,一天的收入就有150元,一个月就是4500元!多杰才让进一步解释说:你们来的还不是时候,因为还有许多牧民在山里挖虫草,等他们忙完了这阵子,你再来我们村里,家家都是丁丁当当的敲打声。他告诉记者,生态移民后,全村人的牲畜减少到1800来头,村民们开始谋求新的生活,政府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引导发展后续产业。原来这个地方就有石雕的传统,于是村民们便利用起本村传统的石雕手工技艺,没想到越弄越红火。为此,村里的100户生态移民户自筹50万元,省上财政又解决了60万元,在2009年8月,在和日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成立起了和日乡石雕艺术有限公司,还设立了石雕艺术品展览馆,购置了石材运输车、磨石机、小型切割机、各种钻头等设备。公司还和村里的雕刻高手签订了劳务合同,每月可以拿到几千元的固定工资。现在,和日村家家户户都有石雕艺人,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石雕加工,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作坊式生产,公司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

  多杰才让谈起村民们刚刚迁居到新村时的情况,说:“刚迁居到新村的时候,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就750元左右,2008年到2011年连续四年牧民群众创收477万元。而现在已经增加到2400多元。现在,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热贡文化后弘文化园区石刻大藏经项目实施之后,我们村与坎布拉后弘文化园区签订了716余万元的雕刻经文项目,浩大的工程量让村子每天都在紧张的敲击声里度过,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一重大的任务,许多村民不得不推掉甘肃、四川等地的一些客户前来洽谈的项目。”

  在和日乡,还有一家在草原腹地开办的石雕现代企业。它就是像美丽的格桑花一样盛开在泽库草原深处的泽和石源石材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的法人代表叫罗泽和。他在2009年注册成立公司之后,就是想着怎么利用自己脚下的资源,让附近的牧民尽快富起来。自2005年起,随着“退牧还草”,和日乡的牧民群众开始移民定居。从偏僻的沟沟垴垴搬迁到新的地方,人是住下来了,可是怎么能让这些生态移民在新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这个原属于县乡政府领导、州上领导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成了罗泽和时时寻思的问题。罗泽和想来想去,瞅准的就是和日的石山。在采访的时候他还幽默地说:孙子兵法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石头,这就是百姓的粮草!于是,他多方奔走,好不容易和乡县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土地的承包人达成协议,才把石山的使用权租用下来。公司成立之后,名声就传出去了。公司最大的一块项目就是开发、营销石料。罗泽和当时跑了许多地方,也搞了不少调查,发现石料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仅在北山市场,一方石料就可卖到4500元-5500元不等,而他们公司开发的石料质量上乘,价格适宜,需求方络绎不绝。

  如果说卖石料只是罗泽和的一个初级身手,搞石雕则是他的一个高明的身手。因为和日地区拥有许多石雕艺人,所以开发这一文化产业便显得水到渠成。现在,他的公司已经吸收了200多名和日村村民,让他们利用祖传的手工雕刻技艺,搞规模化的石雕生产,主要刻制经文和佛像,每人每天收入160多元。他利用和日化石开发出的“和砚”,更是因为寓意吉祥具有时代气息而行销天津、北京、台湾。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村展示魅力

  7月的土族之乡,迎来了又一个旅游旺季。

  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负责人袁忠泰正在热情地招呼着一个从广东来的旅游团队。袁忠泰说,从事民俗旅游经营11年来,我们在管理理念、经营水平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深为土族之乡的旅游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西郊,是集土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旅游文化景区,占地两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国家4A级土族故土园旅游区的王牌景点。内设有文化演艺广场、彩虹宫多功能厅、土族农家四合院、土族民俗文化展厅、民俗商品购物中心和故土园等设施。

  自2003年开业以来,文化村立足于弘扬土族民俗文化,发展土族民俗旅游,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许多到土乡的游客就是通过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了解了土族的历史,感受了土族的民居建筑、餐饮、服饰、礼仪所蕴含的浓厚的文化气息,领略了土族歌舞独特的魅力。在旅游旺季,文化村每天接待数百名游客,土族歌舞表演最多的一天能够达到五六场。

  作为一家旅游企业,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每年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员工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下岗职工和当地农民。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的兴建和规范经营,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向规模化发展的步伐。正是在它的带动下,小庄村、纳顿庄园等旅游企业先后兴建。一些民俗接待点也逐步改善经营设施,不断提升经营规模。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作为土族民俗旅游文化企业的代表,多次为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拍摄专题片提供了场景和歌舞表演。

  袁忠泰说,土族服饰绚丽多彩,土族歌舞更是多姿多彩。今后,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要投入大量资金配置和更新土族服饰,对土族的服饰文化进行全面的展示。另外,古老的酿酒作坊,榨油作坊、“本康”项目等都要扩大规模,使得文化村的设施不断完善,全方位表现和展示土族文化。

  湟源:让丹噶尔皮绣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去年隆冬时节,记者在湟源县和湟中县的部分农村采访时发现,“寒冬时节农闲人亦闲”的情景不见了。湟中县多巴镇小寨村村民李大爷说:“这几年,农闲时村里的很多妇女忙着在炕头上挣钱哩。”

  李大爷所说的“炕头上挣钱” ,便是农村妇女用手中的针和线制作皮绣。皮绣源自湟源县即丹噶尔古城,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牛皮、羊皮、兔皮、鼠皮等多种动物皮革,在这些皮革之上用羊毛、马尾等绣线绣上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图案制成工艺品,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李永清是地地道道的湟源县姑娘,从小喜欢刺绣、画画。2007年,她成立了丹噶尔皮绣公司。公司采用了企业+农户+学校的模式,在湟源县是首家,也是惟一的一家集研发、培训、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皮绣公司。李永清聘请专业教师常年培训下岗女工和残疾人,还在周边的湟中、贵德、大通等县部分农村培训普通农妇学习皮绣。她提供原材料,让这些妇女在农闲时制作皮绣,然后收回成品,付给手工费,很多农妇每个月有800-900元的收入。

  祁琴芳是李永清皮绣培训班的受益者,今年44岁的她,7年前下岗,由于年龄大、学历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次再就业培训中,祁琴芳真正认识了皮绣,也爱上了皮绣。现在的祁琴芳,从过去的学员成了皮绣公司的老师,经常下乡给农村妇女讲课。她说,我要让更多的家庭妇女学会这门手艺,让更多的妇女用针和线绣出美好生活。祁琴芳独立创作的皮绣作品《三只盘羊》,曾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这极大地激发了她的皮绣创作积极性。

  据李永清介绍,她的皮绣公司已形成了流水线行业模式,各地区分工制作皮绣作品。如大通县极乐乡吉拉口村专门在手工皮鞋上绣花,小寨村做花卉皮绣,湟中县西堡乡西堡村残疾人专门做动物皮绣,漠河村主要做箱包,湟源县丹噶尔新村的村民主要做皮绣挂件……

  李永清说,皮绣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技术。因为皮绣是失传了的工艺,一些民间继承人已经不在世了,原始的资料很零散,留下的资料也有限,以前是简单的皮质实用品,现在是工艺品,要求更加精细。给牛羊毛线上色、毛线的粗细等都要一遍遍地尝试才能选定。很多皮绣针法失传很久,在现实的皮绣制作中,需要慢慢摸索,还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来做符合现代人喜好的皮绣,制作好的皮绣能不能被市场认可也没底,所以把皮绣作为工艺品推向市场,等于是重新开始。

  如今的丹噶尔皮绣已成为青海特色文化符号之一,承担着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使命。

  湟源县为了扶持皮绣制品的发展,特地在文化产业园为李永清批了6亩土地,用以扩大生产规模。据李永清讲,工程共分两期,总投资达到500万元。如今,皮绣展览馆已经建成。皮绣产业形成规模后,将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主要生产排灯、布艺、皮绣制作三大工艺品。

  李永清说:“湟源县有如此宝贵的丹噶尔皮绣文化,我们不仅要深挖、传承,还要不断创新,把民族文化的推广与提高和就业率、提高普通群众的收入、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还能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实惠,也惟有这样,皮绣这个民间文化才能得以良性传承和发展。”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