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舆论生态深刻改变的互联网时代,科学分析舆情是回应社会关切、疏导社会情绪、实施舆论引导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分析舆情的目的是还原社会意见,为社会凝聚共识,为改革汇聚合力。新闻舆论工作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舆情发展变化的新特征,科学分析舆情,合理引导社会舆论。
互联网时代舆情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互联网是一种开放的、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信息传播源。因此,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传播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每一个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产品相结合,就可能成为一个媒体。这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个人和社会组织的意见表达可以更迅捷地广泛扩散。一个微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的放大,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中一个影响巨大的事件;线上的风吹草动,可能影响到线下的社会稳定。因此,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更为复杂多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已成为影响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面对互联网上众声喧哗,必须研究网上舆论与真实民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舆情,更好地加强舆论引导。
舆情发展变化有迹可循。舆情并不等于舆论。舆情是潜在的或显性的舆论情势,既包括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尚未公开的公众意见。舆情演化通常具有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当舆情处在酝酿期时,并不会形成我们所说的舆论,只不过是散落的少数人的意见和观点。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经过主流媒体的传播,人们才能对某个社会问题形成广泛关注,进而形成舆论,其潜在的情势不容易被把握。但在互联网时代,公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同时是信息和观点的表达者、传播者,个人在网络中的意见表达会被存储记忆。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把握的潜在舆情,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有迹可循。当前,我国正处于风险频发的社会转型期。任何社会风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都是有先兆和可以预警的。很多社会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舆情监测、大数据挖掘来预测,并通过及时采取预防应对措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科学分析舆情要注意方式方法。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分析舆情提供了有利条件。怎样在看似不相关的数据之间找出内在关联,是舆情分析要解决的问题。舆情分析者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善于对各种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为正确分析舆情、合理引导舆论、及时防范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掌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科学分析舆情的理论基础。其次,要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整体出发透视局部。只有这样,舆情分析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第三,采集数据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如果数据来源不准确,分析结果就是可疑的。第四,分析方法要科学合理,即符合学术规范,不能将过程简单化,各取所需。最后,得出的结论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人云亦云,或只报喜不报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对舆情的掌握就会出现偏差。
2016年06月20日08:24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