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与党建“融合式”发展—— 西宁探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路径

12.04.2016  10:56

  青海新闻网讯 原本行业不同而分散的企业或行业竞争而“老死不相往来”的企业,因综合党委,竞争对手变合作队友;

  原本不露身份的“口袋党员”,因综合党委,从隐形变为显形;

  原本只管党员管理和活动开展的非公经济党组织,因综合党委,“一亩三分地”的“小党建”变成了服务经济发展、巩固党政基础的“大党建”。

  这是西宁市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域的一个“大创新”。

  2015年,西宁市城西区环新宁广场商圈综合党委的成立,不但为全省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出了新的路径,更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让更多的党员群众享受到了党建工作发展的“红利”。

  大圈子——搭建商圈组织架构

  以新宁广场为中心,辐射包括力盟步行街在内的,半径达1.5公里,总面积达7平方公里;现有各类企业和个体商户500余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日均人流量达2万余人的环新宁广场商圈,是西宁市打造的新型商贸和旅游服务区。

  但这块充满商机的“聚宝盆”在党建工作上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党员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日益频繁,商圈内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加之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低,且现有的党组织隶属于省直单位、市直单位或区级单位等不同的党组织,导致党员管理难、党组织开展工作难、党建工作影响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补齐这块“短板”,扩大并巩固党建工作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覆盖率和影响力,西宁市在力盟步行街成立了全省首个商圈综合党委——环新宁广场商圈综合党委,构建了“商圈+党组织+商户”的党建联盟和利益共同体,开辟了商圈与党建“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径。

  商圈综合党委主要以“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目标,将商圈内百货、餐饮、培训机构、街道等不同性质、隶属和建制的21个党组织纳入商圈党委中,形成了以商圈党建综合党委为核心,街道党工委为纽带,“两新”组织共同参与党建工作的商圈大党建新模式。综合党委打破了商圈内企业区域分割、各自为阵和封闭自锁的局面,使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经济体成为党建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把商圈的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提升商圈综合竞争力提供支撑。

  开展商圈党员“双找”行动,是目前商圈党建最热门的话题,通过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引导商圈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接受党组织管理。目前,已有124名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亮明身份。有3家企业新成立党组织。

  大机制——聚合企业优势资源

  “商圈内的党组织拧成一股绳,发挥党建工作独特优势,把商圈做强做大,使商圈内大小企业共同分享发展红利。”青海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宝林说。

  资源共享是商圈内企业最关注的事。为此,协调城西区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各企业开展活动的主阵地,并专门设置了综合党委活动室。同时,各成员单位也纷纷亮出自己可共享的党建活动平台,企业间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为使商圈党建真正形成合力,综合党委为商圈量身制定了定期议事、教育培训、信息共享、评比表彰、党员建言、经费保障“六项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综合党委全体会议,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同商讨商圈发展。每年举办1-2期商圈内党员“双育”培训班,增强党员理想信念,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建立商圈党建QQ群、微信平台、“商圈党建报”等载体,宣传综合党委成员企业党建工作动态、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评比表彰。每年开展“五星级党组织、五星级党员、党员示范店(岗)”评选活动。目前,通过党建项目资金补助等形式,为商圈综合党委筹集到党建经费20万元,缓解了商圈党建经费不足的问题。

  大载体——推动商圈融合发展

  城西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书记毛延云说:“商圈内不仅非公企业数量多,类型也不少,有股份制、民营、个体等多种经济组织,经营范围涉及小商品、日用百货、房地产、餐饮、医疗、娱乐等多个行业,企业属性不同、规模参差不齐,综合党委要在商圈立足,就必须寻找一个对所有企业都具有吸引力的好载体……”

  环新宁广场商圈党建在设计之初,就从深化“四好一支持”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品牌入手,着力下好繁荣市场这盘棋,打好诚信经营这张牌,确定了“六共同四服务五提升”工作载体。即共建动力机制、共抓组织建设、共享平台资源、共办主题活动、共塑商圈文化、共创企业品牌;服务商圈、服务企业、服务商户、服务民生;并在扩大组织覆盖、发挥党员作用、创新党建模式、丰富活动载体、繁荣商圈经济上有提升。

  商圈综合党委成立以来,通过召开主任委员会、成员单位代表会、成员单位大会等形式,研究商圈内党建工作,共同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党员等计划,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确定了打造商圈文化艺术节、小商品博览会、时装周、商圈美食节等企业文化品牌工作任务,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党建搭台、企业唱戏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